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抚养模式,已让60多位孤儿有了爸爸妈妈——
“模拟家庭”把家的温暖送给孤儿
这是一个特殊组合的家庭,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还有四个孩子,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这个临时家庭里却处处洋溢着幸福和温暖……这就是市儿童福利院专门为孤儿们打造的“模拟家庭”。
景凤英为孩子穿鞋 孤残孩子有了家
2009年底,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抚养模式,首次设立“模拟家庭”基地,以家庭为单位将福利院的孤儿按照不同性别、年龄、个性以及身体状况分配到不同家庭,以兄弟姐妹相称,并招募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担任全职妈妈,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
市儿童福利院里共设8个“模拟家庭”,每个家庭居住在7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里,装修一新的房子窗明几净,墙壁上贴着富有童趣的贴画。房间统一布局,有3间卧室,爸爸妈妈一间,4个孩子住在其他两间。屋里还配有卫生间和厨房,客厅里有电视机、冰箱,在客厅的一角铺有塑胶地毯,上面摆放着各种玩具和图书。每个家庭的门外还挂有一个精心制作的门牌,既方便管理也方便孩子们之间互相寻找。
10月22日,记者走近模拟家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起居情况,女主人叫景凤英,今年52岁。走进家里,景凤英拉过孩子们一一介绍:大女儿叫影影,7岁,智力障碍;二女儿霞霞,6岁半,唐氏综合征;三女儿棠棠,4岁,唐氏综合征;小女儿萌萌,3岁,发育迟缓。
“我们夫妻都是50多岁的人了,女儿出嫁了,儿子在一家酒店上班,没有什么负担。”景凤英说,因为平时比较清闲,总想找点儿事做。2009年底,景凤英报名参加了市儿童福利院‘模拟家庭’招募活动,经过审核,她与这4位孩子组成了“模拟家庭”。“爱人就在附近的化肥厂打工,我则成了全职妈妈在家里照顾孩子。”景凤英介绍说。
“叔叔你看,这是我们全家拍的照片。这是妈妈、旁边的是爸爸,还有妹妹和我,我们是一家人。”大女儿影影指着客厅墙上挂的照片对记者说道。景凤英走上前边帮影影整理衣服边说:“影影当初脾气不好,性格也很怪,不爱说话。自打影影有了家以后变化很大,喜欢和人交流了,也变得有礼貌了。”
互相关爱的一家人
与4个孩子一起生活了将近5年,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景凤英说:“刚组成这个家庭时,与孩子们的相处并不容易,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就无从下手。每当心里想放弃的时候,爱人都会鼓励我,要坚持,这些孩子的命本来就苦,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做好他们的爸爸妈妈。”
“妈妈,妈妈……”中午放学回到家中的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扑向景凤英的怀里,十分可爱。
记者了解到,每天早晨6时30分,妈妈就要协助孩子们起床洗漱,8时吃完早餐后,要把他们送去上学,回来后妈妈要收拾家、准备午饭;11时30分,妈妈接孩子们回家吃饭、午休;14时,妈妈再将孩子们送去上学,16时30分,是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时间;吃完晚饭后,还要为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21时,照顾孩子们睡觉。
“说实话,这个妈妈不好当。照顾这些孩子,每天又忙又累,但我心里高兴,因为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景凤英边为孩子们准备午饭边说。“在外人看来,‘模拟家庭’是一个假家庭,孩子都不是亲生的,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能走到一起是缘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我的亲生孩子。”
在另一个“模拟家庭”里,女主人高美丽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她至今想起来都感动的事。去年10月份,她感冒发烧,便叫孩子们出去玩,自己回屋躺了一会儿,结果睡着了。待她中午醒来时,发现身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条毛毯。不一会儿,其中一名叫龙龙的孩子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面,见她醒了,让她趁热吃。原来,在她休息的时候,龙龙来到隔壁家庭,说妈妈生病了,请隔壁的阿姨帮着做点饭给妈妈吃。“当我端起那碗热乎乎的面条时,眼泪顿时流了出来。谁说我们家的孩子不懂事?谁说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就不亲?他们就是我的儿女,我会一直照顾他们!”高妈妈动情地说。
孩子们变得自信开朗
“建立‘模拟家庭’,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完整的爱。”市儿童福利院“模拟家庭”负责人田苗介绍说,以前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缺少家的温暖,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模拟家庭”的建立至今,已让60多位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孩子被好心人领养,还有一部分孩子进了市儿童福利院的综合班。经过5年来的实践证明,孤残孩子在“模拟家庭”中通过爸爸妈妈的呵护,变得自信了,性格也开朗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采访最后,田苗感慨地说:“很多孩子在进入‘模拟家庭’前,对家的概念几乎为零,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会告诉小伙伴‘今天妈妈给我炒的菜特别好吃!’、‘你看这是爸爸给我买的新衣服!’……不少孩子的性格因为家的关爱而变得活泼开朗,市儿童福利院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