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小淘气,如今的发明小达人
田旭和他的三胞胎风扇车
在一般人眼中,机器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总认为是发明家做的事情。而就读于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初二一班的田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机器人梦想。
“他从上小学就喜欢动手拆家里的闹钟、电子表等一些设备,家里的小东西基本上被他拆了个遍。”田旭的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往往都是拆掉了无法安装回去,为此我和他爸爸没少管教过他。”起初,被拆坏的东西家里人只能请人来修理,慢慢地家里人发现,被田旭拆过的东西他基本都能重新安装好,他不仅练就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渐渐地还有了自己的发明创作。今年,田旭还被市文明委评为第三届呼和浩特市“德润校园·科技创新美德少年”。
“我是从9岁真正开始接触机器人的。”田旭扶了扶眼镜说道。一次偶然的机会,田旭从电脑上的一个视频里看到机器人炫酷的表演,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最开始,根本摸不着头脑,也没有理清思路,所以很着急,后来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机器人培训班,在那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辅导老师的指引下,我才慢慢走上正轨。”
几年来,田旭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制作机器人身上,有时候常常为了编写一套程序要熬夜到凌晨。有一次半夜快两点了,田旭的母亲发现儿子房间的灯还亮着,进去一看他正坐在电脑前修改程序。田旭向母亲解释说,他已经睡过一觉了,醒来时突然想起来有一个程序还需要修改,害怕第二天忘了,先改了再说。学做机器人后,很多东西都需要亲手操作,田旭随身背着一个腰包,里面装着一些小零件和机器人配件,有时候课间十分钟都会拿出来鼓捣一阵。同学们称他那个神奇的腰包为“百宝箱”。每次田旭和同学们聊天,张口闭口的都是机器人,后来同学们还送给了他一个绰号:机器人。
谈到机器人,田旭认真地向记者说道:“首先你要根据任务需要,在电脑上编制准确无误的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控制主板上,形成‘大脑’。根据‘大脑’的指令,‘眼’、‘腿’、‘手臂’和‘武器’等各种硬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软件和硬件稍有差池,机器人就无法完成。其次除了要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外,它完成的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实验,切换不同的零件,才能确保动作的准确。”
说着容易,要想“玩转”机器人,难度非常大。但是田旭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不仅熟练掌握机器人各个零件的性能,还充分发挥了其智慧和创造性,他先后拼装发明了“投石车”、“电子螃蟹”、“电子企鹅”和“太阳能风扇”等科技作品。这其中一个叫“三胞胎风扇车”的机器人是田旭最满意的作品,别看它个头小,可是由几百个乐高颗粒拼装而成,包含多个电机和传感器,它不仅可以目测距离,还能通过读取颜色来改变形式的路线。“它可是花了我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组装起来的。”田旭说道。虽然整个制作过程漫长而复杂,但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他学会了参与、交流、坚持、担当,也懂得了尊重、理解和宽容,勤思善问的品格带给了田旭许多的快乐和自信。
田旭的班主任闫老师向记者介绍说:“田旭是我们学校的小发明家,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孩子,他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并没有因为搞创作发明而耽误了学习,他曾先后获得过回民区数学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小学生摄影DV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而且他还积极的组织同学们成立兴趣小组,和大家一起搞创作,共同开拓思维、激发智慧潜能,这样的举措不仅加深了青少年对创作的关注和热爱程度,而且也成为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