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小小少年的机器人梦想
内蒙古新闻网  14-11-05 09:45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曾经的小淘气,如今的发明小达人

 

  田旭和他的三胞胎风扇车

    在一般人眼中,机器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总认为是发明家做的事情。而就读于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初二一班的田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机器人梦想。
  “他从上小学就喜欢动手拆家里的闹钟、电子表等一些设备,家里的小东西基本上被他拆了个遍。”田旭的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往往都是拆掉了无法安装回去,为此我和他爸爸没少管教过他。”起初,被拆坏的东西家里人只能请人来修理,慢慢地家里人发现,被田旭拆过的东西他基本都能重新安装好,他不仅练就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渐渐地还有了自己的发明创作。今年,田旭还被市文明委评为第三届呼和浩特市“德润校园·科技创新美德少年”。

  “我是从9岁真正开始接触机器人的。”田旭扶了扶眼镜说道。一次偶然的机会,田旭从电脑上的一个视频里看到机器人炫酷的表演,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最开始,根本摸不着头脑,也没有理清思路,所以很着急,后来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机器人培训班,在那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辅导老师的指引下,我才慢慢走上正轨。”

  几年来,田旭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制作机器人身上,有时候常常为了编写一套程序要熬夜到凌晨。有一次半夜快两点了,田旭的母亲发现儿子房间的灯还亮着,进去一看他正坐在电脑前修改程序。田旭向母亲解释说,他已经睡过一觉了,醒来时突然想起来有一个程序还需要修改,害怕第二天忘了,先改了再说。学做机器人后,很多东西都需要亲手操作,田旭随身背着一个腰包,里面装着一些小零件和机器人配件,有时候课间十分钟都会拿出来鼓捣一阵。同学们称他那个神奇的腰包为“百宝箱”。每次田旭和同学们聊天,张口闭口的都是机器人,后来同学们还送给了他一个绰号:机器人。

  谈到机器人,田旭认真地向记者说道:“首先你要根据任务需要,在电脑上编制准确无误的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控制主板上,形成‘大脑’。根据‘大脑’的指令,‘眼’、‘腿’、‘手臂’和‘武器’等各种硬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软件和硬件稍有差池,机器人就无法完成。其次除了要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外,它完成的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实验,切换不同的零件,才能确保动作的准确。”

  说着容易,要想“玩转”机器人,难度非常大。但是田旭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不仅熟练掌握机器人各个零件的性能,还充分发挥了其智慧和创造性,他先后拼装发明了“投石车”、“电子螃蟹”、“电子企鹅”和“太阳能风扇”等科技作品。这其中一个叫“三胞胎风扇车”的机器人是田旭最满意的作品,别看它个头小,可是由几百个乐高颗粒拼装而成,包含多个电机和传感器,它不仅可以目测距离,还能通过读取颜色来改变形式的路线。“它可是花了我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组装起来的。”田旭说道。虽然整个制作过程漫长而复杂,但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他学会了参与、交流、坚持、担当,也懂得了尊重、理解和宽容,勤思善问的品格带给了田旭许多的快乐和自信。

  田旭的班主任闫老师向记者介绍说:“田旭是我们学校的小发明家,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孩子,他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并没有因为搞创作发明而耽误了学习,他曾先后获得过回民区数学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小学生摄影DV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而且他还积极的组织同学们成立兴趣小组,和大家一起搞创作,共同开拓思维、激发智慧潜能,这样的举措不仅加深了青少年对创作的关注和热爱程度,而且也成为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新亮点。”

[责任编辑 魏莉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