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棚户区改造难度大、征收工作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市将推广五原县“群众自主改造”的模式,走出棚户区改造的新路子。
群众自主改造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决(改不改群众自主决定)、一议(补偿方案群众议)、二选(测绘、评估公司群众选)、三定(开发企业群众定、改造方案群众定、回迁选房办法群众定)及“三公告”“五公示”等工作方法。
这种改造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居民和开发商有何感受?11月18日,记者来到五原实地采访。
兴义家园回迁群众喜领新房钥匙
满足三个条件分为九个步骤
据了解,目前全市棚户区改造的房屋征收工作采取各旗县区房屋征收局全权负责和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群众自主改造”两种模式。2013年3月,五原县远通公司周边地段、兴原北路周边地段、四完小西侧地段3个棚户区项目试水群众自主改造模式,涉及居民456户。
棚户区改造选择群众自主改造模式,首先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群众意见集中(90%以上片区居民愿意改造)、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群众中有威望的人自愿牵头负责,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实施群众自主改造过程中,需遵循由房屋征收局制定的九个步骤,一步一步执行。九个步骤分别是:
调查核实。由房屋征收部门牵头开展自主改造片区调查摸底核实工作,核查居民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家庭人口、家庭收入、配套设施、安置方式等情况,为规划编制、征收改造提供依据。
成立居民自主改造委员会。由房屋征收局组织片区内居民通过选举产生居民代表,通过群众推荐、社区推荐和自我举荐,选出5~7名代表组成自主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员会),自主决定片区改造相关事宜。选举投票以户为单位,采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进行,选举结果现场公布。
自改委员会组织居民选择开发企业。由房屋征收局审核、推荐3~5家有开发资质的企业。
征求居民意见制定回迁安置补偿方案。回迁安置补偿方案经片区90%以上居民同意,报请政府审批后执行。
开发企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棚户区调查核实情况,编制项目规划图纸,征求居民的修改意见后制定规划。待居民表决通过后,报发改、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审查立项。
自改委员会组织居民选择测绘、评估机构。由房屋征收局审核、推荐3~5家有资质的测绘评估机构。
组织测绘、评估,复核后公示。
自改委员会与开发企业协商制定回迁选房办法,避免抢签、只签低楼层现象。
自改委员会委托房屋征收局与居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居民签订协议后整体搬迁。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补偿安置协议签订率达不到居民总户数的90%以上,之前所有订立方案视为无效,片区不进行征收。
参与制定补偿安置方案自主选择开发企业
当日,五原县兴原北路周边地段棚户区自改委员会办公室内,李春来笑着告诉记者,他家有80平米的住宅和院子,按照《五原县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实施意见》中的置换标准算,可以置换两套80平米的楼房。
“以政府文件为框架,居民参与制定片区内的补偿安置方案,片区内90%以上居民同意后才能执行,不再被动接受开发商制定的补偿方案了。平房按1:1置换楼房,院落空地,每平米补偿1000元,还有征收补助费等补贴。签订好的补偿协议都贴在自改委员会的办公室墙上,每户居民的补偿标准都一样。”李春来对补偿标准很满意,还动员左邻右舍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李春来最关心的是房子多会儿交工。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改造现场,看见楼房主体已经建成,心里踏实了。“征收局提供了3家开发企业,我们经投票选了一家。选之前,我们先了解开发企业以往盖了哪些小区,有了参照,我们也放心。”李春来说,能自主选择开发企业,居民们很高兴。
不存在“先拆吃亏,后拆获利”
今年67岁的李双保是自改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四完小西侧棚户区改造。他入户为居民讲解补偿条件、选定测绘评估公司、与开发企业制定回迁选房办法……他是四完小西侧棚户区第一个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最先搬离的居民。
“很多居民心想‘先拆吃亏,后拆获利’,矛盾主要集中在这里。这时候就需要自改委员会成员做工作了,用特有的方法帮助居民认识到棚户区改造的好处,动员居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李双保回忆,去年7月份,经过自改委员会成员和征收局工作人员十几次的劝说,片区内的居民李峰(化名)依然坚持己见,不同意征收。“他家占地面积600多平米,建筑面积180平米左右。他觉得房多的人占便宜,而他家的建筑面积少,置换的楼房面积也少,吃亏,一直不签协议。”动迁工作陷入了僵局。自改委员会主任张喜全入户和李峰谈,连续去了三四次,他终于签了协议。
“那片是联合五组,张喜全是组长,他和李峰一起长大,关系很好。之前,张喜全忙别的事情,没去他家做工作。”李双保介绍,他们和张喜全去了李峰家,张喜全讲解了政策后,以开玩笑的口吻劝他:“周围环境差,邻居们都等着改造,改造是好事。你不同意,这么多人就得等你,使得楼房动工晚,回迁得也晚。再说,补偿标准不低,也不会改变,不是晚搬就能多拿。我们都签了协议,说明协议合理,别人都傻,就你聪明?”听了老朋友的劝说,李峰同意搬迁了。
“大家都是群众,考虑问题的角度一样。我们和居民谈,居民接受得快,协议签得就顺利。”李双保说,实际上,无论多会儿签订补偿安置协议,补偿标准都一致。“居民到自改委员会办公室签协议,签好的协议都要复印一份,贴在墙上,这样,居民就能知道别人家的补偿金额了。这种改造模式不会出现‘入户签协议,标准不统一,拖到最后拿得多’的现象。”
自改模式好征收速度快
“自改模式好,征收速度快。”开发四完小西侧的市荣域房地产有限公司经理董永生说,在这种改造模式下,开发企业不涉及与居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省了好多事儿。以往,开发企业得根据政府的相关条例制定好补偿安置方案,报请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再雇用中介公司和居民沟通,签订补偿安置协议。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和居民往往会产生矛盾,容易出现补偿标准不一等现象。“现在,制定补偿安置方案过程中,我们会和居民一起讨论,而且征收局会动员居民签协议。”
董永生介绍,征收速度快,楼房就盖得快,就能够按时交工。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补到底、执行政策不走样
谈到“群众自主改造”模式的经验,五原县房屋征收局局长刘建光说,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不动摇。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负责依据相关政策编审改造规划,审批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作出征收决定,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支持服务等工作。
关于群众主体,刘建光说:“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自愿参与、自主实施、自我受益,调动群众在改造中的主体意识。”作为棚户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征收局和自改委员会一起工作,深刻体会到了依靠群众的重要性。“3个自主改造区,40%的居民能主动签订协议,其余居民就需要自改委员会成员和征收局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做工作了。”刘建光介绍,其间,自改委员会起的作用很大,效果很明显。“联合五组有张喜全的好几户亲戚,我们劝说不管用,张喜全一劝说,他们就签了协议。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依靠群众做群众的工作,效率高、认可度也高。群众自主改造,用时半年就完成了征收工作,耗时短,速度快,矛盾少。
群众主体,不仅体现在依靠群众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群众的利益。“经过90%以上居民同意后确定的方案,实施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改动。”刘建光说,制定方案征求群众意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补到底、执行政策不走样,才能改变部分群众“先拆吃亏、后拆获利”的想法,顺利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征收快、回迁楼盖得快,居民满意补偿标准、利益有保障,这是自主改造模式下,居民的共同感受。
“很明显,居民参与后,征收速度快,工作进展顺利。基于这样的优势,自主改造模式将成为未来棚户区改造的趋势。”刘建光说,群众自主改造,开头难后面易。“做到补偿标准不改变,工作推进就容易了。但要扭转居民原有的对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的认识,估计还需要两年时间。”另一方面,自主改造模式实施的先行条件是居民乐于参与。“如果居民意愿不集中,参与积极性差,没有牵头人,这种模式就不能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