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守护心脏:刘元生

刘元生在工作中。

  

  

  隆冬时节,前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求医问诊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实在抱歉,现在太忙,咱们一会儿再聊吧。”刘元生主任带着歉意,采访一拖再拖。临近11点,刘元生终于挤出点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走出大山

  1958年,刘元生出生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只有40户人家的朱毛草村。家乡的贫穷让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生活,为家乡父老做点事。一次儿时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种下行医的种子。

  1973年,村里一个疼爱她的大娘因为阑尾穿孔,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失去了生命。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刘元生,从此,他发奋读书,等待高考的那一天。“因为家里穷,看的书都是借来再手抄,老师也是边种地边教学,没有纸和本,妈妈就把窗户纸裁好给我写字用,写完再糊窗户。所以,那些年我的本子都是正正方方的。”回忆起小时候那段经历,刘元生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刘元生的父母养育了5个子女,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懂得担当,一心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有所作为。在刘元生初中时,家里实在供不起他上学了,他流着泪辍学回家,一边喂猪贴补家用,一边仍然勤学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刘元生如愿地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专业,1982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刘元生被留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人体解剖教研室。1984年,在工作两年后刘元生调入了心内科。1998年,刘元生被保送到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2001年毕业后又到北大人民医院继续博士后的深造,2003年,毕业后的刘元生以其精湛的医术留在了北大人民医院,2004年,刘元生出任急诊科副主任。

  工作“狂人”

  在刘元生看来,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精神价值的试金石,忘我的工作,辛勤的汗水,源自于信仰、信念的坚定。儿时的艰辛,铸就他追求事业有成的坚强意志;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父老的感恩情节,又练就了他不知疲倦、不畏艰难的秉性。我们不妨从他一天的作息安排领略他对知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刻苦追求吧。

  清晨5点,冬日的北京天色依然漆黑一片。在清脆的闹铃声中,刘元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5点半,刘元生喝了碗粥,吃了一颗煮鸡蛋。6点,他准时出门。步行20分钟再乘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后,他又转搭地铁,8点,刘元生来到他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他要在8点半的查房时间前赶到。中午1点,和同事们简单吃口盒饭,都不给自己喝茶的时间,刘元生又投入到工作当中。

  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刘元生还要查阅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资料,完成有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睡觉时经常已过午夜。同事们心疼地说他:“简直就是自虐”。“这是我每天的作息表,已经坚持了30年。”刘元生淡然地说。

  从事心内科工作30年来,刘元生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0余部。而如今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刘元生在高中时几乎一个英语单词都不会,大学才开始接触。“现在,对于全英文书籍,我已经能够畅读无阻。”刘元生自豪地说。每天接诊500多患者的工作强度让刘元生一直胖不起来,一路小跑是他每天的工作状态,他笑称:“这是我保持身材的秘诀。”

  笑面“老虎”

  刘元生的性格好,这在医院是出了名的。“患者来就诊已经是带着痛苦来的。面对他们,再苦再累也不能给他们摆架子、看脸色啊。”正是这种医者仁心,微笑成了刘元生高超医术以外的另一块金字招牌,鞭策着同事,更温暖着患者。

  然而,在工作的严谨和负责方面,刘元生堪称“老虎”。他从不允许医护人员在手术和诊断方面有一丝马虎,严厉起来令人生畏。“遇到工作上的失误,哪怕是小小的疏忽,刘主任批评起来绝不会留情面,我们是既服气又敬畏。”和他共事的医护人员都会这么评价他。一次,一个年迈的急诊患者被抬到急诊科,经过紧急抢救后,病人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忙得满头大汗的刘元生顾不得喝口热水,仔细地翻阅着病历记录,这时,他发现急诊室的护士准备为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头输液,他立刻制止护士,要她换成套管针。“老年人血管脆弱,用套管针安全而且痛苦会小很多。”刘元生解释说。

  2014年10月18日,在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上,容纳2万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作为主讲人的刘元生精彩的发言以及权威的数据博得了阵阵掌声。他说,心脏性猝死已经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心脏性猝死病例每年约54.5万。怎样从防不胜防到层层设防,是我们医学界首先要攻克的难题,这个难题解得越早,患者就会受益越早。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魏莉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