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残疾牧民宝力德巴特尔喂羊。

车坏在路上那是常事,17年,他骑坏了6辆摩托车。
离镇里20公里远的锡日淖尔嘎查,禁牧后只有3户牧民居住。由于山里手机信号不好,宝音每个月都要多跑几趟。
早上出发时还是大晴天,没想到中午刮起了沙尘暴。草原天气多变,牧户居住的又特别分散,一旦迷路,得不到及时救援,就有生命危险。
1999年,宝音开始自己画地图。哪个牧民家的路怎么走最近、路上有几座大荒山、有几条小河流在“宝音地图”上一目了然。随着牧民的搬迁,他随时做出修改。这张地图,倾注了他9年的汗水和心血。
下了油漆路,路就不好走了。石头多、陡坡多,瘦小的宝音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荒山之间,骑一会儿、推一会儿,颠簸了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巴图德力格尔家。听到摩托声,老两口早已出门等候,就连主人家的狗都摆着尾巴欢迎宝音。
宝音从褡裢里拿出了牛奶、蔬菜、药物递给了阿妈。老两口准备了午餐,“回家”的宝音还拌了拿手凉菜。去牧民家里,帮着铲羊粪,剪羊毛,做饭,这对宝音来说是家常便饭。
“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路不好走,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宝音”喝点小酒的巴图德力格尔热泪盈眶。

今天,他送给五保老人呼热勒陶高一件新棉袄。

帮助残疾牧民宝力德巴特尔喂羊。
离开老两口,宝音来到了汉族牧民王万寿家。他家的姑娘在呼市念书,常年让宝音帮忙给女儿汇款。用一口流利的汉语问候了主人之后,宝音在笔记本上把家里要办的事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宝音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刚参加工作时,对汉语一窍不通。他发现不会汉语对工作影响很大,于是,他开始自学汉语,很快就度过了“语言关”。
牧民七十五家是荒山里唯一不通路的住户。车子根本无法进入,宝音放下摩托车,背起褡裢徒步翻越两座山到了七十五家。“哪个孩子快上学了,哪家牧民的羊绒没卖,宝音都清清楚楚。他是我们自家人,有什么话我都跟他说,我们都相信他,家里不管大事儿小事儿,宝音出马,一个顶三。”七十五笑呵呵地说着。
此时,已是下午4点,宝音启程返回镇里。这条线路,他每个月都要跑2到3趟。
17年来,他累计走访牧民10余万人次,管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为零。宝音在实践中总结出“多走、多看、多问、多记、多想”的“五多工作法”,摸索出的矿山、危爆、剧毒品监管,草牧场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少数民族牧民群众,边疆牧区流动人口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方法,成为边疆基层公安管理工作的范本在全区推广。
随着工矿企业增多,流动人口增加,当地牧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也不少。宝音到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向他们介绍牧区的风土人情,还带着工人到蒙古族牧民家拜访作客,很多牧民和企业员工成了朋友,有什么事都能坐在一起商量。
根据牧民的需求,宝音德力格尔把上级印发的宣传材料翻译成蒙古文,还自费购买蒙古文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书籍,送给牧民学习。针对没有文化的牧民,宣讲法规政策,提高牧民的法律意识。最近,传达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成为了宝音的又一项工作任务。
在家里,宝音是个很不合格的儿子、丈夫、父亲。今年,他还没有看望过居住在离镇里100公里远的老母亲。宝音与妻子工作的地方隔着阴山山脉,距离近30公里。结婚十几年来,夫妻俩聚少离多。女儿上四年级,家长会他一次也没参加过。
在乌拉特草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宝音做的好事就有多少”。今年,宝音德力格尔被评为全国“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成为到目前为止我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警。
牧民见到他就像亲人回家般熟悉温暖。
母亲亲手在宝音的褡裢上缝了两匹红马,他就像一匹骏马,带着母亲的嘱托奔驰在乌拉特草原上。(记者包荭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