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海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长河筑雄坝 大漠现平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功效显现
内蒙古新闻网  15-01-27 11:50 打印本页 来源: 乌海日报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一景。 (石历增摄)

  一座城市一个灵魂的乐园。

  一座城市犹如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梦想。

  对乌海这座年轻有为的城市而言,对于生活在“三大沙漠”交汇处的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讲,建设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梦想由来已久,并为之努力争取了半个多世纪。

  经过4年时间的紧张建设,2014年,总投资51亿元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乌海人民期盼了逾半个世纪的梦想已然实现。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黄河内蒙古段惟一一座调节控制性综合枢纽工程。工程的建设,对黄河水能资源利用、优化配置和河道综合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库容4.87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不仅将黄河内蒙古段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而且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间,还可以配合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防凌调度,适时调控凌汛期流量,减轻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压力。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是一项防凌、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工程,承担的首要任务就是防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负责人说。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占黄河总长的六分之一。凌汛是黄河特有的汛情。由于黄河内蒙古河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该河段封河自下而上、开河自上而下的规律,这种封开河规律容易形成冰坝,易出现汛情,对沿岸居民构成威胁。

  2014年8月,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主体施工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该工程由施工期防凌全面转向功能防凌。

  2014年至2015年黄河乌海段凌汛期,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首次参与防凌度汛水流调控。

  记者于近日在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电站厂房处看到,自上游而来的黄河水推动着大块大块的冰凌不断涌向电站入口处,冰凌在一道斜阳下折射着耀眼的光芒。由土石坝、泄洪闸、河床式电站等建筑物组成的一项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横卧在蓝天白云之下,气势恢宏。

  承载着几代乌海人梦想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正在逐步发挥其功效作用。

  “我们在去年11月5日开始逐步地降低水位,由原来蓄水位1073米降到了1070米,这个作用就是为了凌汛期腾出一定的库容,以防下游出现险情,及时应对。”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调度与安全生产处副处长王海华告诉记者说:“蓄水的时机主要就是在开河期。开河期利用腾出的库容,一方面拦蓄上游的超蓄水量,控制流量,把多余的水拦在咱们库容内,减少下游凌灾损失,另一个方面,按照时机,把水位抬高到每年的正常运用水位。”

  除了首要的防凌功能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工程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的4台发电机组于2014年8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在处于正常水位时,这4台机组同时发电,可每年向蒙西电网提供3.82亿度的清洁能源,促进了我市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而改善城市环境。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可形成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可以大大改善乌海地区的小气候,提高自然生态修复功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作为全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我市,经济和城市转型大幕早已拉开。而水利枢纽的兴建必将对“两个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118平方公里的湖面,翻过了乌海50多年有“乌”无“海”的篇章,城市转型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建成,为加快城市转型提供了最好机遇。《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提出,我市将依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和乌海湖,规划建设环甘德尔山水系、环城水系、城区内部水系;利用山体沟壑,规划建设人工水库;改造城中泄洪沟,形成城中带状水系景观;保护现有黄河湿地和沿黄景观带,共同形成环山环湖水系景观系统,打造塞外水城。

  乌海湖的形成,给旅游业发展搭建了大平台。我市以环乌海湖旅游为龙头,抓好景区建设景点管理,推动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深度合作,做大旅游市场规模,建设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依水而居”。几代乌海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就此,乌海城市转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里程,55万各族儿女的生活融入“海”的世界。 行走在环湖大道上,极目远眺,乌海湖面波光粼粼,碧水与蓝天相接,湖光与山色相衬,宛如一幅灵秀俊逸的山水画。记者永强

[责任编辑 魏佩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