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山洞内安装了很多精密仪器,需要每天检查。
在呼和浩特市西北郊大青山脚下山沟沟里有一群毫不起眼的人,他们远离了城市的繁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荒山野岭中,穿行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他们自诩为“震二代”。记者探访了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用镜头记录了这群“震二代”的地震监测员。
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海拔高度1160米,始建于1972年,已有42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地震台,也是国家24个基准地震台之一,现有地震观测、大地形变、地磁场、地形变电阻率4种监测手段,承担着全球大地震速报任务,参与国际资料交换工作,同时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地震局传输、报送资料,是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单位之一,也是首都圈、首府城市地震监测工作的重要窗口。
杨涛是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测震组的分析员,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是典型的震二代,我父母是最早的守护者也是建设者,1972年他们参与完成建台工作。我来地震台工作也有20年了……”在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里有很多像杨涛这样的“震二代”,父业子承坚守岗位,为地震预报、预防事业默默贡献着青春。
提及工作和生活,他们用得最多的三个词是:枯燥、乏味、寂寞。
“这里没有可歌可泣的事儿、既不轰轰烈烈又不惊天动地,平凡的不能再平凡,要说有意思的事儿,老鹰撞碎玻璃和野狼出没就算是吧……”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唯一一名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张晖这样说。
张晖是地震台监测室的主任,他说:“我们基地的建设要求挺高,使用的石头、水泥等建材都是无磁的,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放置仪器的山洞里恒温、恒湿、恒压,工作人员每天交接班都要进山洞检查标定仪器,每次进入都要小心翼翼地经过层层保护门。”
谈及地震工作,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台长宿中南感触颇深:“貌似平静的山川大地,在我们眼里却是瞬息万变。虽然汶川地震后,社会上很多人质疑我们,说地震预防工作可有可无。但是就算在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预测都不可能精确到何日何时。地震监测是通过对各类观测资料的分析,对未来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为将来真正能够精准预测地震而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这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其实让他们最自豪的事儿莫过于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在全国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取得好成绩,测震观测资料最近5年在全国评比中连续获得6个前三名,年年被地方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多名职工受到自治区地震局表彰。
就是这样的10几个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坚守在大山深处,坚守在不为人知的岗位上。(记者 王晓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