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2014年中国首富王健林被汉能集团董事长李河君以1600万亿人民币超越,成为16年来第12位中国首富。王健林和马云分别以1550亿元和1500亿元分列第二和第三。
其中,内蒙古共有5位富豪上榜。内蒙古君正的杜江涛和郝虹在这份榜单中依然是内蒙古首富,他们以137.6亿元位列全球富豪榜第723位,与去年相比,他们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升了231名。紧随其后的是亿利资源的王文彪,他以112.6亿元排在全球富豪榜的第1004位。黄河工贸的马万良家族则以68.8亿元列全球富豪榜第1759位,居内蒙古第三位。另外上榜的内蒙古富豪还有满世集团的刘满世家族和源通煤化集团的张世民,均以62.5亿元排在第1911位,居内蒙古第四位。
记者通过采访及整理资料发现,这5位富豪均是白手起家,其中杜江涛、马万良、张世民公司均在乌海,而王文彪和刘满世在鄂尔多斯。(石毅)
学霸转身首富的杜江涛
杜江涛,男,1969年生于内蒙古乌海市,研究生学历,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身居内蒙古首富的杜江涛,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从小就因为学习聪明勤奋而在兄妹5人中出类拔萃,1987年,他以乌海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业管理专业。他的妻子郝虹则是当年的乌海市高考状元。状元和榜眼的结合在当地也传为一段佳话。多年后,这对学霸型神雕侠侣,杜江涛成为内蒙君正的董事长,郝虹则是博晖创新的第二大股东。
1991年,本科毕业后的杜江涛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广东省东莞市从事信息产业工作,妻子郝虹也来到广东,在广东省肇庆市恒进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后就职于深圳市香港渣打银行。1993年,杜江涛辞掉工作,重新回到母校专攻工商管理硕士。
1996年,是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前一年,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杜江涛隐隐闻到了政策的信号。于是研究生毕业后,杜和一家公司合办了君正顾问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投资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开发等,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杜江涛的带领下,君正顾问越做越大,最终成为杜氏家族的发家之本。
2002年,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大量相关扶持政策出炉。完成原始积累的杜江涛,选择回到内蒙古乌海发展。这一次,他的兴趣点转向了实业。
2003年,杜江涛投资兴建了年产10万吨的硅铁项目;2004年他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收购内蒙古黄河化工,并正式更名为君正化工;之后的几年中,杜江涛先后投资建设了2×15万千瓦热电机组、40万吨PVC烧碱项目、100万吨水泥项目。内蒙君正初具雏形。
2011年、2012年,内蒙君正和博晖创新相继成功上市,使杜氏家族的财富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沙漠之子王文彪
王文彪,男,汉族,1959年12月生于内蒙古,中共党员,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出生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小村庄的王文彪,与沙漠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子。
28岁的那一年,也即1988年,在杭锦旗政府办任副科级秘书的王文彪,只身来到了库布其沙漠腹地,被当地人俗称为“盐海子”的哈拉芒奈湖,以“竞标承包”的方式,当上了杭锦旗盐场的场长。
为了扭转盐场当时的困难局面,1990年,盐场与科研单位进行了对盐海子的联合勘探,决定开始生产脱水硫酸钠;1991年又引进伊化集团的风能、太阳能的晒硝技术,并在当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1992年,盐场正式确立了发展无机盐产业化项目的方向。盐场的无机盐储量丰富,市场供不应求,企业有了方向,就有了生机。
1995年,亿利资源吸纳4家企业,组建了伊克昭盟亿利建材化工(集团)总公司。用了8年的时间,亿利完成了原始积累,奠定了发展盐化工的基础。
从2000年开始,亿利资源开始从盐化工向能源产业转型。王文彪意识到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原有化工产业市场的不断窄化,转型刻不容缓。他的设想是,打造一个环保型的、高科技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封闭循环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002年,亿利走上了能源的循环经济一体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做到能源的循环利用,还能将上游的垃圾变成下游的原料,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让亿利集团成为纯粹的生态企业,王文彪甚至关闭了净资产已达9亿元的盐场。亿利集团是靠盐场起家的,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救活盐场,盐场在亿利人心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但是,为了他梦想中的沙漠生态全产业链,王文彪决定壮士断腕,从此走上了他的沙漠经济之路。
沙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亿利资源带来了诱人的发展前景,也成就了亿利资源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20多年,亿利集团把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并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反哺和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黄河之子马万良
马万良,男,汉族,1946年11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初中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1963年9月参加工作,无党派。内蒙古黄河工贸集团公司总裁。
1947年,马万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一户农家,称得上自幼在黄河边长大。
1963年9月,马万良16岁时父亲去世,七个兄妹中排行老二的马万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跟着村里几个大人,用木筏船搞黄河运输,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23岁时被聘任为机动船船长,成为土右旗电力扬水站船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船长。
1985年是马万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毅然辞职下海,借款5万元经营原单位机动船,取名“团结号”。
1988年,他来到乌海市,在拉僧庙——宁夏石嘴山市河滨区黄河段轮渡货物和汽车。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公司——乌海市黄河航运公司。
1994年,他联合宁夏有关单位,双方各投资600万元,建成了一座长230米、横跨两省的黄河浮桥。填补了乌海市交通航运史上的一项空白。马万良又相继建设了呼市清水河县109国道“万通黄河浮桥”、呼市托县“同心黄河浮桥”。三座浮桥共投资3000万元,年创利税600万元。马万良成为内蒙古个人投资建桥最多的人。1995年7月,马万良与乌海海南区政府达成协议:全部接收在册的283名职工,海南焦化厂更名为海南区黄河煤焦有限责任公司。
1995年开始的几年间,黄河工贸集团先后兼并或收购了海南焦化厂、内蒙古千里山钢铁厂、乌海星云大酒店、乌海市华西焦化有限公司等7家国有企业,共安置3900名国企职工,化解了几千万元银行贷款风险,盘活了近亿元的国有资产,享有“活企大王”美称。
共和国的同龄人刘满世
刘满世,1949年生,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初中文化,内蒙古准格尔旗满世煤炭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1991年,刘满世承包了内蒙古八一煤矿,1994年,组建准格尔召煤炭经营公司。1997年更名为内蒙古满世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18万元。经过近20年努力,在鄂尔多斯打造出一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目前,满世集团具备完整的煤炭生产、运输、销售运营体系,并不断建设集装站、运输队、大型仓储货位提升运输能力。在发展和巩固传统煤炭产业的同时,满世集团大力推进煤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产业进程。
采矿工人出身的张世民
张世民,男,1959年6月出生,汉族,大专,中共党员,内蒙古源通煤化集团公司董事长。
1959年,张世民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亲靠种田的微薄收入养育着他们兄妹四人,家里经济负担很重。一直以来,高考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儿,但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高中毕业后,张世民毅然放弃了高考,而是决定出去闯一闯。
1979年,20岁的张世民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乌达,当了一名采矿工。由于工作出色,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被调到了乌达矿务局三矿劳资科。在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张世民深深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随后,他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最终考入了乌海电大。通过3年的学习,他系统地掌握了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回到矿上后便被提拔为财务科长。当时,财务科长一职是令人羡慕的“肥差”,可张世民并不满足,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要干一番事业的梦想。
2000年,张世民作出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辞去财务科长职务,到矿上的劳动服务公司工作。当时这个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几百名职工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公司上下人心涣散。
2002年,对于张世民来说,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一年,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合并,时任乌达矿务局运销处处长的张世民被调往海勃湾待分配。他听说海勃湾区政府有一家年产40万吨的洗煤厂没有合适的管理者,便再次辞职,承包了这个洗煤厂。此时的张世民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下海经商”之路。
2003年,全国煤炭市场购销两旺,这给了张世民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充分利用乌海的煤炭资源优势,搞起了煤炭深加工。2005年,在他的努力下,仅用7个月时间便建起了一座年产22.5万吨的焦化厂。
2006年,他用6个月时间建起了一座90万吨的重介洗煤厂。两个厂子的投入生产,大大提高了产能,使企业形成煤、焦、化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张世民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逐年翻番。
2008年,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08亿元、销售收入1.68亿元,上缴税金2800万元。2008年8月,投资3.5亿元的98万吨捣固焦扩建项目在千里山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公司开始朝着集团化的方向迈进。(以上内容据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及其他媒体资料整体)
附: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内蒙古5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