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关注民生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低保金遭他人支取 村民点将梁记者:谁替我们做主?
内蒙古新闻网  15-05-06 15:4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低保金遭他人支取 村民点将梁记者:谁替我们做主?

  范亚康

  刘畅

  梁喜林

  高志华

  姚文应:我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郭家夭行政村村民,今年63岁,曾在村委会担任过6年的会计。2006年,村里开始为生活困难的村民办理农村低保,当时给村民办的是存折,存折办下来后,村支书刘前贵把全村低保户的存折都领到了自己手里。这几年,刘前贵利用职务之便,多次私自支取多位村民的部分低保金。由于他既是村支书又兼村主任,因此低保户大多敢怒不敢言,我们也曾多次向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事情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为此,我想让《北方新报》的梁喜林记者采访调查,难道这个事就没人管吗?

  新报记者梁喜林:针对姚文应的反映,4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和林格尔县城关镇往南约20多公里的郭家夭行政村,见到了反映问题的村民姚文应。他说:“我当时是村里的会计,钱被取走后,这些低保户曾来找过我。我印象较深的是村里有一位叫陈栓柱的村民,由于生活困难,一开始刘前贵给办了低保,后来又转成五保,但存折办下来后陈栓柱至死也没享受到自己的低保金。而与陈栓柱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村里的已故老人任文换。”

  村民86岁的郝喜钱回忆说:“我跟儿子都是光棍儿,儿子郝占平今年53岁,患有精神病。2006年,我的低保存折下来后,刘前贵却迟迟不给,于是我找到他要折子,结果拿到折子后,里面的几百元钱已被人取走。2010年前后,他答应给我儿子办个五保,为此我女儿给了他300元,结果至今也没办下来。”今年81岁的郝福栓卧床已经20多年,由于没钱医治,20多年来,他既没看过医生也没去过医院,难受时就吃止痛药片。一年仅有的收入只有73岁的老伴张存弟养的五六只羊。

  村民郭亮伟气愤地说:“我父亲郭小喜的低保办下来后,刘前贵拖到2007年7月才把存折给我,当时我去银行一查,被人取了650元,我去问刘前贵,他说办低保时请人吃饭了。后来,刘前贵为掩盖事实,还仿冒我领取救济面粉时的签字,通过复印的方式造假,诬赖说我取走了我父亲的低保金。”

  事情的真相真如村民所说?带着这样的疑问,4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和林格尔县城关镇郭家夭行政村陈家夭自然村,在刘前贵家门口遇到了刘前贵。

  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刘前贵称:“我有急事,赶紧得出去了。”刘前贵边说边大步往前走,记者紧随其后问道:“有村民反映您在办理低保和五保过程中,私自支取低保户存折上的钱,甚至还收受部分低保户的贿赂,有这样的事儿吗?”“村民反映低保的事儿,上面(指城关镇)来人查过,我一个礼拜后才有时间,你采访的事情改天再说!”说完,刘前贵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行政村的低保情况,4月27日下午,记者又来到和林格尔县民政局,并查阅了郭家夭行政村全村低保花名册。在这份花名册上记者看到,郭家夭行政村共有83户,104人入了农村低保。除陈栓柱和任文换两人因离世低保被取消外,被取消低保的还有高夭子自然村的郭小喜(因其儿子郭亮伟曾当过村长,不符合低保政策被取)和哑巴许三哑,目前这100多人中能正常领取低保的只有郭家夭自然村的郝喜钱。“这么多人的低保金被人领取,不但没有人过问,而且我哑巴哥哥许三哑的低保还被取消了,这明显是刘前贵的打击报复。”许三哑的妹妹许培娥气愤地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此事仍未有最新进展。

  点将热线:

  0471-6651113 0476-8335065

  0477-8641111 0478-8254567

  -点将台

  随时待命 火速出动

  记者跑腿 为您解忧

  记者漫像 欢迎点将

[责任编辑 张睿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