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武川,李娜妥听不懂当地方言,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她每次吃莜面,都会肚子痛。家乡是四季如春,这里却有酷暑寒冬。夫家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肉。后来,李娜妥有了一儿一女。做了母亲的李娜妥要跟着丈夫一起放羊、种地,才1岁多的娃娃就背在背上。等孩子们上幼儿园时,李娜妥带着孩子从村里来到镇上,租了一间房子接送孩子。今年,她的儿子10岁、女儿8岁,母子3人在镇上住了6年多。董保应则留在村里放羊、种地,50多只羊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孩子们上学和生活的费用,全靠卖羊换钱。
周一到周五,李娜妥要接送孩子上学,给孩子们做饭、督促他们学习。每到周五下午,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候,李娜妥骑着电动车,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共享天伦之乐。如今,李娜妥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武川话,最拿手的饭菜是莜面做的拿糕。家里的生活还是紧巴巴,但是政府的保障挺到位,孩子们读书花不了多少钱,还有国家的各项补助政策。去年,政府给出钱,帮他们家修缮了房子,垒起了院墙和羊圈。各项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今年春节,李娜妥带着两个孩子回了一趟老家。这是离家13年后,她第一次回家。家里,父母已经苍老,哥哥也成了家,生活状况改善了很多。李娜妥的两个孩子,则是地地道道的外乡人,听不懂外公外婆说话,也没吃过用竹筒烤制的食物。外公外婆对初次见面的外孙们格外喜爱,专门给他们每人做了一身拉祜族的服装。回一次家,不是容易的事情。董保应要帮同村的人放一个月的羊,对方再帮助他放一个月的羊,这样,董保应才能一个人忙过来家里的活儿,让李娜妥放心地带着孩子们去探亲。坐49个小时的硬座到昆明,再坐一个晚上的班车到县城,然后打车回村里。13年前李娜妥到武川,就整整走了5天。
李娜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接自己的父母到武川看一看。目前,这个计划还无法实现,家里的农田需要打理,哥哥家的孩子也需要照看。每次李娜妥给父母打电话,董保应都想跟岳父岳母说几句话,感谢他们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如今他们一家人过得很幸福。无奈,岳父岳母听不懂董保应说话。李娜妥就让董保应将想说的话发成短信,这样父母就能找村里识字的人念给他们听了。
13年来,李娜妥没有对当年押宝式的选择后悔过,虽然生活还是贫穷艰难,但她挺知足了。在她身上,烙印着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的品格——坚韧。丈夫和子女,给了她们稳定和归属。文·摄影/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