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王立:6年著成《唐代教坊考》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6 13:42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身上的衣服单件没有超过100元,10多年来没有逛过商场,衣服购进的渠道只有淘宝;生活中简单的她,已收获农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利用3年时间,已为人母的她完成博士答辩;经过6年研究并著成《唐代教坊考》,得到了学界的一致好评……对此,她的解释只有一个: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值得花的地方。这位导师、友人口中的传奇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之处?日前,记者采访了刚从加拿大回国的王立,现场聆听这位归国女博士讲述她研究的大唐好声音。

  42岁的王立出生并成长于呼和浩特市。她梳着剪发头,戴金丝边眼镜,一身休闲装扮,透出一股学者风范。虽然她说话声音不大,语速缓慢,但是凸显着一种平和、沉稳。

  王立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毕业后,她没有从事相关工作,而是改行当了一名出版编辑。后来,她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接下来又完成了马来西亚大学博士的学习。很多人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拥有农业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的王立则表示:“只要你能合理安排时间,就一定会有收获。”

  2012年,王立全家移民加拿大。虽然身处异乡,但是并没有阻断她研究大唐盛世的脚步。唐代娱乐业为中国3000年历史中欢娱的巅峰,奠定了宋元明的乐艺制度和现代的文工团制度,在学术研究上却是一片空白……王立花费6年时间著成了《唐代教坊考》,对唐代娱乐机构和制度进行了生动还原。

  王立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时,指导老师董希平教授手里的课题是关于宋词演唱的。“本来想做演唱现场还原,跟老师报上题目后,老师说‘题目太大,你做不了’,于是我又将范围缩小到演唱的主体——歌伎,老师还是说‘太大,你做不了’,让我先查文献再说。”王立告诉记者,当时自己从宋代文献入手,却被纷繁的各种伎的名称冲昏头脑。她决定溯本求源,看唐代文献。经过两个月时间,她密集查阅文献、作摘录、分类,逐渐有了头绪。“这个时候再和老师说题目,定在研究唐代官伎,老师认可了。”王立开玩笑说,她原本想研究宋代,却留在了唐代,这一停留就是6年。

  王立研究官伎时,顺带研究了市井伎,并在申请马来西亚大学攻读博士时,选了教坊伎为研究课题。“重新翻阅了大量文献,等到做完文献摘录分类后,头脑里已经不能再装任何其他事务,满脑子的拼图碎片,就这样一点点地从文献中找到答案,将唐代宫廷、朝廷的各类乐艺机构梳理出来。”王立说,自己当时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王立研究的是唐代娱乐业发展,这个曾被友人戏称为“唐代文工团”的课题,在学术研究上一片空白,相关史料记载和文献资料少之又少。于是,泡图书馆,请教前辈,上网查找,成为王立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

  今年,王立的《唐代教坊考》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学界一致好评。“本书是目前学界关于唐代宫廷乐艺机构研究的最详尽的论述,对可见的各类相关文献作了认真梳理、分析,并通过对词乐起源的探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这一发生于唐、首盛于宋的全新诗歌形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中国文学史的完善做出了贡献。”加拿大UBC大学教授施吉瑞这样评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田安教授表示,本书从非常新颖的角度探讨了唐代教坊伎,填补了学术空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王立的新书在对于那个时代及其乐艺实践的研究方面有3个新突破:研究视界超越宫廷和长安,对藩镇的乐艺活动进行了考察;对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唐代音乐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呈现了在不同的情景下,达官贵族与乐工乐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广泛征引历史学、文学领域的一手资料,揭示出乐工的乐艺实践对音乐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