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一村一品助力喀喇沁旗“美丽乡村”建设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7 11:19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雷家营子村的文化石

  摆放在马鞍山风景区的文化石

  黑山沟村铺设主干路两侧的彩砖

  牛家营子镇土城子村的文化墙

   6月,行走在喀喇沁旗西桥镇雷家营子村的水泥路上,车窗外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绿色,高树低树俯仰生姿,灌木小草随风摇曳,蜿蜒曲折的乡间公路宛如一条玉带围在山腰之上,别有一番意境。村边几名工匠挥锤舞凿,正聚精会神地在巨石上刻字,旁边几块石头上刻着“山魂”、“返璞归真”、“渐入佳境”等字,笔法遒劲。很快来到了雷家营子村的垂钓园边,记者看到,雷家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雷殿清正指挥吊车搬运刻字的石头。此时此刻,那山、那景、那字、那人仿佛在一瞬间定格,并融合成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一般。
  到雷家营子村采访,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已经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把大把大把的钞票赚到手。雷家营子村借助统筹“十个全覆盖”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走旅游兴村富民之路的实践,仅是喀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亮点。
  近年来,喀旗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围绕设施农业、林业经济、畜牧业、中药材、休闲旅游观光等主导产业做文章,催化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促进农村产业形态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今,“一村一品”工程已成为喀旗“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兴村增添发展新活力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牢固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大胆求变,勇于创新,更要以因地制宜为根本,尊重现实,谋求发展,从而达到“变”与“实”的有机融合。
  “雷书记,雷家营子村以前是个什么样子啊?为什么想到发展旅游业?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效果怎么样?”
  “呵呵,小伙子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介绍。”听着记者一连串的提问,雷殿清放下手中的活计,笑呵呵地说。
  雷殿清告诉记者,以前的雷家营子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连接的只有一条沿着河床、凹凸不平的土路,雨雪过后,交通中断,种地和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近年来,雷家营子村通过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村容村貌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为了让村民尽早富起来,该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集林果采摘、民俗体验、乡村休闲、森林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目前,已经建成采摘园6处,占地面积达1500亩,包括寒富苹果、苹果梨、安果梨、山核桃等诸多品种。
  “在2014年9月的山地自行车赛暨林果采摘节上,我们村接待游客达1.3万余人次,开幕式当天就接待了5000余人次。累计销售水果5.3万余公斤,销售额达10万余元。”说到这里,雷殿清脸上浮现出的是幸福的喜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雷家营子村一样,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还有马鞍山村。
  马鞍山村坐落于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全村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每到山葡萄丰收时节,大批游客前来登山、采摘、自酿美酒,从而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该村的12家农家乐正在火爆营业,每户平均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而该村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高标准农家乐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在喀旗,诸如此类的还有高营子村、黑山沟村、通太沟村、田营子村等。
  实际状况不同,发展道路各异。“因时而变”,“因地而宜”,激发的是村子内在的活力,释放的是农民创业兴业的热情。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的发展基调定了,“美丽乡村”的发展动力就有了。
  产业富民鼓起农民钱口袋
  “在这里,春天你能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秋天你能体会‘妇姑相唤采摘去,闲看中庭桅子花’的喜悦……离开雷家营子村,记者一行赶往通太沟村。刚出锦山城区,同行的小牛群镇宣传委员张嘉乐就开始诗兴大发,向记者兴致勃勃地说起了通太沟村林果产业的种种妙处。
  据介绍,通太沟村总面积42300亩,其中耕地面积2996亩,有林面积28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近年来,小牛群镇党委、政府以“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为发展思路,坚持“一村一品”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理念,全力打造林果产业示范村。全村现有盛果期果树2200亩,每年出产水果总量在300万公斤以上。目前,通太沟村正在全力以赴完成“通太沟村经济林项目”3000亩,该经济林盛果期果树每亩收益预计由原来的1500元增长至5000元,果树栽植完成后全村平均每人5亩果林,年人均收入可达到2.5万元。
  自“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喀旗坚持立足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像通太沟村一样,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后力强劲的村子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美林镇商品贸易悠久的历史成就了旺业甸村特色商贸服务业的日益繁荣,截至2014年底,该村拥有商贸企业(含个体工商户)300余家,商贸总投资0.9亿元,从业人员达2100人。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带动就业3000余人,为村民年增收2000余万元。
  十家村依托本地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规模化栽植果树,到2014年底,该村共新发展林果1600亩,栽植果树64000棵,全村果树种植面积达2000亩,据测算,每亩果树效益达5000元左右。
  其他如小牛群镇八里庄村设施农业,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山葡萄种植,乃林镇北山根村肉牛养殖,河北街道新丘村食用菌种植,王爷府镇硬果番茄种植,南台子乡马铃薯种植……如今在喀旗,随着各村一个个特色主导产业的确定和兴起,就如同奏响了一声声产业发展集结号,带动的是农村经济的蓬勃兴起,撑起的是农民手中的钱袋子,愉悦的是一张张喜笑颜开的笑脸——“美丽乡村”建设因主导产业发展而后劲十足,因群众增收致富而魅力尽现。
  文明村风营造发展新氛围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先行”,“收入提高了,乡风村风也得跟上来。”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实现物质提升与精神发展的有效统一。离开通太沟村后,笔者一行驱车到王爷府镇黑山沟村进行采访。
  刚到黑山沟村口,记者立刻被村口高大景观门上的“全国生态文化村”的题字所吸引——“‘全国生态文化村’不就是生态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的最好例证吗?”
  “现在村民的存款多了、设施好了,更要乡风好起来。为此,我们村“两委”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村民从精神上“富起来”,让乡风好起来。”黑山沟村党总支书记王爱忠说。
  据了解,自2006年开始,村“两委”从治山修路入手,逐年加大投入,并借助新农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项目资金,着力解决“脏、乱、差、黑”等环境问题,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截至目前,全村主干道硬化6000延长米,通组通户街道硬化8400米,水泥路硬化达到14400延长米。修通村公路沿线两侧护坡989延长米,修建路边长城垛389米、花墙2360延长米。组内水泥路两侧铺砖3200延长米,实现了村民“车行公路尘不扬,人出院落土不沾”的梦想。同时在公路两侧栽植绿化树4万余株,在路两侧荒坡、荒滩栽植安果梨、123小苹果、苹果梨、海棠等果树600亩,道路两侧从沟里到沟外全部栽满绿植。
  以此为基础,村“两委”同每户村民签订了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书。自2014年起,雇佣专职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的垃圾,使垃圾处置做到了“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彻底扭转了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与之相适应,该村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全村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表彰活动的同时,持续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除此之外,组织农民艺术节、村民运动会,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全村共有门球队、篮球队、秧歌队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6个,全村文体活动开展实现了日常化。创立书画创作基地、建设文化墙更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采风创作。
  “像黑山沟村一样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还有西桥镇的两间房村和牛家营子镇土城子村。这都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村。”同行的喀旗文明办干事边忠孝说。
  2014年,两间房村十组开展了以“家风淳,社风正”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星级文明户”和“美丽庭院”评比,开学跳广场舞,与外村舞队比赛联欢,过年过节组织演出等各种活动,两间房村十组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村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土城子村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 “十个全覆盖”工程,持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进程,打造文化村。该村先后建成村民活动广场9处,每天约有近千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同时,该村把文化墙作为弘扬健康文化、倡导文明和谐的有效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为主要形式,将社会美德、文明礼仪等多项内容,在墙壁上图文并茂的展现出来, 1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成为该村一道与众不同的靓丽街景。村民中心内设有村民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多个活动室,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喀旗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喀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搞一刀切,不囿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推进策略,堪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未来也必定能顺应时代潮流,再创喀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