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高耗水行业与居民抢水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8 11:23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每年5至10月,“水”问题就是呼和浩特市老旧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因为吃水难、用水难多年得不到解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激增,这一难题更加凸显。记者日前走访发现,除了供水管网老化、压力不足外,园林绿化、建筑施工、环卫、洗浴场所、洗车场等这些高耗水行业对水资源的浪费以及这些行业水资源没有得到再利用,中水建设的投资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也是造成呼和浩特市严重缺水的又一重要原因。

  采访内容:高耗水行业对水资源的浪费

  采访地点:首府市区

  采访对象: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春华水务海纳清源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建筑工人

  语录

  园林绿化用水由三部分组成:黄河水(原水)、中水、地下水。黄河水(原水)主要用于大青山生态绿化、河道,城区内园林绿化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中水的使用率很低。

  ——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营销分公司园林绿化收费所一位工作人员

  2013年公主府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取水量5万吨,2014年为1万吨,今年到目前还没有一辆水车来取水。

  ——呼和浩特春华水务海纳清源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再生水事业部部长侯惠强

  【现状】

  老旧小区供水管网问题多

  呼和浩特市城区供水管网多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铺设的,使用最长年限已经达50多年。2014年,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对城区供排水管网情况作了全面摸底调查,目前,呼和浩特市4个行政区大约有2326个居民住宅区,据不完全统计有1500多个小区存在供排水方面的问题。

  “由于老旧小区在当时的建设中从设计、管径、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管道布局,包括施工验收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一些小区建成不足10年,地下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已经很严重。当时的施工建设没有考虑到小区供水管网与外管网的匹配问题,一些老旧小区建设初期都建有加压设备,但是建设施工缺乏规范管理和水质无法保障,二次供水的水质有污染隐患,有的私自加大供水范围,这些原因势必影响供水管网的水量及供水质量。”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老旧小区二次管网改造项目部经理任利华告诉记者。

  【采访】

  一辆水车一天浇水150吨

  5月25日10时30分,记者在银河北路和银河南路看到四五辆水车正在浇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记者来到一辆正在工作的水车前,与驾驶员聊了起来。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做这份工作已经快10年了,每年从5月中旬起,他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早上8点30分到单位报到,急急忙忙吃过早点,就开着一辆装载30吨水的大型水车,对市区的行道树进行浇灌。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0月份结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

  “我们有两辆水车负责滨河路中段行道树的浇灌,一车30吨的水最多浇40米的绿化带。”张师傅说。每天他要负责银河南路的行道树和绿地浇水。他的车一次能装30吨水,每天能浇出四五车水,水量高达120至150吨。

  据了解,截至2014年,呼和浩特市共有公园24个、街头绿地109个、建成区绿地面积7804.87公顷,随着绿化率成倍增加,加之呼和浩特属于少雨城市,每到夏季园林保绿工作主要靠人工进行。除了100多辆水车全天浇灌以外,绿地还通过喷灌、管灌保绿。

  “园林绿化用水由三部分组成:黄河水(原水)、中水、地下水。黄河水(原水)主要用于大青山生态绿化、河道,城区内园林绿化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中水的使用率很低。”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营销分公司园林绿化收费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