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满洲里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我啥时候能享受到低保?
内蒙古新闻网  15-07-27 12:12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原标题:我啥时候能享受到低保?

  -郝玉兰无奈地站在她摇摇欲坠的土房处

  ——化德县公腊胡洞乡二道河村一对一贫如洗的七旬夫妻至今无低保

  在进入化德县城西北方向,有一条小柏油路,路面干净整洁,沿着小油路行驶数公里,便进入公腊胡洞乡,一路上绿绿葱葱,甚是开阔。

  二道河村是公腊胡洞乡的一个村庄,七月底的这里一片静谧,进入村里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自治区“十个全覆盖”项目的危房改造工程,数十间大砖房正在盖建当中,有的村民伫立在还没盖好的新房前,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畅想着住进去的生活。

  沿着新房向南行走百米,一座土坯房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掉落的墙皮与整个墙体显得格格不入,盖房的椽已经裸露在外面,整个房屋显得摇摇欲坠,破烂不堪。

  房屋的男主人叫丁福,67岁,女主人叫郝玉兰,65岁。

  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无低保

  进入丁家的院子里,一股浓重的羊粪味儿迎面袭来,女主人抹了抹手上的饲料,憨厚地说:“老丁出去放羊了。”

  低矮的房檐,破旧的饮水槽,半米高的围墙,满地的羊粪,院落不大,却是户主的全部。进入屋内,只有一个老旧电视算得上值钱,剩下的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屋内光线昏暗,放眼望去,十平米的老屋内满是灰尘。

  郝玉兰告诉记者,由于之前的大病,她现在已经不能干活儿了,地里和放羊的活儿基本都靠老丁一个人来打理。

  “我们家没有低保,危房改造因为家里没钱也没能参与,家里的三个孩子也都只能维持各自的基本生活,对我们老两口也没有办法给更多的帮助。”郝玉兰说道。

  丁福和郝玉兰总共有两儿一女3个孩子,老大在河北打工,老二就在县城谋生,还没有成家,女儿有些残疾,嫁到了隔壁村庄,3个孩子对老丁来说基本没有“指望”,因为他们过得也不好。

  郝玉兰说:“村里有比我们家过得好的人都申请了低保,还有比我们年轻的人也有了低保,但是就我们家没有,我也问过村委会的人,他们说‘名额有限,指标没了’。”

  丁福的小儿子告诉记者:“因为家庭困难,我父母每年都向乡政府和村委会申请低保,前几年人家告诉我们你们岁数不够,办不了。现在父母年龄大了,但人家告诉我们说,‘没指标’。”

  记者了解得知,丁福老两口基本生活来源,靠种点地和养的不到30只羊维持生活,种地因这几年年景不好,基本没收成,郝玉兰一脸惆怅地说道:“能揭开锅就行了。”

  出了丁福的家,记者随机走访了三位村民,他们均告诉记者,丁福是村子里最穷的一户人家了。

  村书记:“有些村民的低保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办理的”

  二道河村委会书记刘荣告诉记者,村子里像丁福家这种情况的有一多半,丁福虽说没有低保,但是有“直补”(粮食补贴的一种)。

  记者询问村里有多少人有低保时,刘荣给记者现拉了一个名单,并一一做了说明,其中对于村民闫某某和贺某50多岁就办了低保,刘荣说:“我也不清楚他们的低保是怎么办理的。”

  记者从化德县民政局了解到,村民办理低保的流程是:办理人提供相关材料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审核,村委会协助乡镇工作人员对申请人进行调查核实,其中对符合条件的村民要100%入户调查,随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民政局审批,不低于30%入户调查,符合条件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审批、发证、发放低保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二道河村有领取低保金的村民同时也参加了危房改造项目。

  公腊胡洞乡民政助理韩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村里办理低保的村民乡里也去核实过,但是有些村民在办理低保之后就搬到县城或者外地了,无法核实。“2014年10月份我们去村里核实过,在村的村民都是符合政策的,在外地的不能查,也没查。”韩富说道。同时,韩富告诉记者,办理低保年龄上没有硬性规定。

  记者从化德县民政局采访到了二道河村享有低保的村民情况,总共有55位村民享有低保,每年能领取3000元的低保金,2015年低保金是3038元,记者在这份官方提供的名单里看到了村民闫某某和贺某的名字。

  记者离开二道河村时,丁福还在外面放羊,郝玉兰则在家里喂鸡,他们老两口并不知道办理低保的流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享受上低保政策。

  对于此事,晨报将持续关注。记者陈鑫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