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红色故土行 活力内蒙古 > 亮丽风景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现代煤化工:内蒙古递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乌黑的煤块输送到现代化的化工装置里,如同魔术师施法,源源不断地流出了高品质的煤油……这神奇的一幕,在内蒙古大地上已经不是神话。

  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类似的神奇颇多,乌黑的煤还能变成烯烃、二甲醚、甲烷气、天燃气、乙二醇……这就是内蒙古崛起的新型煤化工。

  在落实“8337”发展思路中,内蒙古在积极推进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中昂首阔步,向世界递上一张绿色名片。

  这是一个让胡凤山刻骨铭心的月份——2015年1月,他所在企业的大型节能环保装备——庆华煤焦化三期负压脱苯装置正式投入使用,以此为标志,他的企业真正跨入现代煤化工发展序列。

  作为一名来自宁夏的职业经理人,胡凤山已在内蒙古煤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这10年,他经历了焦炭价格由每吨几千元到几百元的阵痛与考验。

  “焦炭市价跌到每吨千元以下时,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对于胡凤山而言,那种考验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转行?还是转变发展方式?是胡凤山当时最为纠结的选择。

  恰逢其时,内蒙古提出了“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于是胡凤山咬牙选择了“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短短几年,庆华煤制甲醇制芳烃、煤焦油加氢等精细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这仅是内蒙古挺进现代煤化工的样本之一。当我们以探寻的眼光,仔细梳理这一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时,一种感慨油然而生:

  现代煤化工,是内蒙古当之无愧的产业名片,擦亮这张名片,对内蒙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意义重大。

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区一角。

   改变格局:产业崛起令人称奇

  “真的不可思议!”

  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鄂尔多斯,在煤化工企业当了多年技术总监的张永锋惊讶了:这里竟然拥有了领先世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煤制油循环经济产业链。

  更让他称奇的是,欠发达的内蒙古,也竟然在短短几年间冒出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一个大产业——现代煤化工。

  “这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足以改变内蒙古的产业发展格局,用任何词汇来点赞它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都不为过。”张永锋说。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

  进入2013年以来,为了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内蒙古从未停止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脚步。

  这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产业抱负,来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打造经济发展亮丽风景线的内蒙古抉择:

  “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主动适应新常态。”

  “把资源型产业发展重点放在转化增值上。”

  ……

  回顾,总能引发我们对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入思考。正是这充满转型色彩的抉择,才托起内蒙古现代煤化工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时至今日,以现代煤化工为主导的我区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内蒙古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

  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国家五大示范性工程全部在内蒙古落地,揭开了内蒙古昂首阔步迈入资源转化增值时代的新篇章;

  100多项煤化工专利技术、2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工程中心,成为内蒙古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技术保障;

  世界首个煤直接液化装置、世界首套乙二醇装置在我区的正式投运,国内首个煤间接液化项目、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首个170万吨煤制尿素项目在我区的落地投产,为“内蒙古工业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我区目前已拿到了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300万吨煤制烯烃、200万吨煤制乙二醇、700万吨煤制油、1500万吨煤制尿素等项目的路条……项目投产后,我区煤化工产业将衍生出百余种产品,内蒙古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项目全部投产后,全区原煤就地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可直接提供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约4000亿元以上的GDP增长,内蒙古也将迎来新型工业化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

  显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尽管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但内蒙古别无选择!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