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腹部的绿色乌审林丰草茂。
马兰花盛开的地方——美丽的乌审草原。
大漠草原镌刻绿色新曲
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乌审旗的优势是生态,特色在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乌审的重要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强不息的乌审人民始终将“牧区大寨”这面旗帜高擎在天,用执着和汗水创造了变茫茫沙海为大美草原的绿色传奇。2015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确定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143个,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位列其中。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饥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以宝日勒岱、殷玉珍为代表的乌审儿女,让绿色的履历不断丰满,将“治沙还绿”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血脉里,并且还在不断的强大膨胀。而今,乌审旗正以牧区新型工业化为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绿色”音符谱写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的恢弘乐章。
绿肥黄瘦,治理荒漠带来的生态红利和生态理念在乌审大地裂变出强大正能量。今天的乌审旗更是以绿为生、因绿而兴,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并举、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道路。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老百姓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全旗承包造林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有240多户,累计承包荒沙面积150万亩。
沧海桑田,毛乌素深处渐渐传来了春的消息。乌审旗植被覆盖度从上世纪70年代的28%提高到现在的80%,森林覆盖率也由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32.53%,并且实现从单纯的“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管沙用沙”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物质发电、饲料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林沙产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方向迈进。预计到2017年,乌审旗林沙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达到3500元。
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到“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从“全区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到“全国绿化模范县”;从亚洲第一家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厂到全球第一条风积沙生产线;从国内最大的陆上整装天然气田到世界规模最大的煤化工项目;从全国首家“创建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到“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乌审人秉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一次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引领了当下生态文明的新潮流。
面对地处生态脆弱区来之不易的建设保护成果,乌审旗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我们要把生态问题作为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和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绿色乌审的核心内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操守和自觉行动,融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以生态文明引领全域崛起。”乌审旗委书记牧人一再强调。
发展工业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用1%的工业用地,换取99%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成果,是乌审旗始终坚守的“红线”。该旗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筑牢生态安全绿色屏障。设定企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更严门槛,严格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排污总量“三条红线”,以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力定产业、定项目、定规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建管并重,健全和完善生态建设保护制度,配套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乌审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要素制约下的工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等,在全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全面导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严格的监管、问责和考核机制,促进和保障转型发展。
“半个世纪前的‘牧区大寨’为我们创造了丰厚的生态资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一以贯之地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守生态红线和底线,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旗。”乌审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乔允利说。
承担绿色责任,推进绿色发展,让美丽家园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绿色乌审正跃然升起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新星。
文化惠民照亮百姓生活
文化是乌审旗又一“金字招牌”。乌审旗是一个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为支撑,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地区。近年来,该旗积极响应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旗向民族文化强旗战略转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凝心聚力。
“十二五”以来,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旗,乌审旗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6个苏木镇综合文化站、72个嘎查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苏木镇文博馆7个、旗级文化展厅6个,组建文化独贵龙143支、培育文化户6566户。形成了以旗级文化部门为核心,苏木镇文化站为基础,嘎查村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点,文化户(文化大院、文化独贵龙、文艺协会)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旗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达16.25万册。实现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乌审旗充分调动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大力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发展,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和著书立说的热情日益高涨。每年举办当地图书发行或文艺作品研讨评奖活动10多次;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上百部(件)。举办各类免费文艺培训20余期,培训爱好者2000多人次。文化艺术之花遍地芬芳,姹紫嫣红。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而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因文化的熏陶而生活更加美好。乌审旗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活动,更加自觉自信地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书香乌审”全民读书月,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马头琴艺术大赛、“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文化独贵龙会演、机关文化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廉政文化下基层等各类专题文化活动贯穿全年,“流动文化大篷车”常年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大规模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让文化艺术的享受溢于百姓的容颜,融于百姓的心田。
从“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要求出发,乌审旗大胆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拓展文化服务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每年举办文化活动100多场(次)、文艺演出80多场(次),参与群众20多万人(次),23名文体特派员和600多名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分布全旗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层文艺指导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乌审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集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增强民族文化的大众感染力。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成功唱响国家大剧院,乌兰牧骑鄂尔多斯蒙古剧《黑缎子坎肩》亮相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荣获多项殊荣,并在各盟市、旗区巡演,“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等一张张独具特色、饱含底蕴的文化品牌闪亮草原,让百姓快乐徜徉,幸福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