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特仑苏十年金牌品质荣耀回归 携《又见国乐》呼市公演致敬更好十年
内蒙古新闻网  15-08-25 11:3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8月22日晚,由蒙牛集团携手著名导演王潮歌及中央民族乐团联合出品的大型民族音乐剧——特仑苏《又见国乐》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保利乌兰恰特大剧院举行公演。值此品牌成立十周年之际,特仑苏将这一极具创新和传承意义的视听艺术盛宴回馈故土,并以一曲观众耳熟能详的内蒙古民族音乐《鸿雁》为演出收官,向这片哺育并给予了亿万儿女生命成长力量的繁茂土地感恩致敬。演出当晚,来自呼和浩特等内蒙各地的文化艺术名家、国乐爱好者及蒙牛集团高管,与众多媒体记者一起现场观看演出,共同许下对下一个更好十年的期待与展望。

  自2005年品牌诞生以来,特仑苏就秉承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的品牌精神不断突破,并始终坚持以3.3g乳蛋白和专属牧场的金牌品质为中国人提供生命成长的营养和力量。而作为中国高端牛奶的开创者,特仑苏对全球布局的持续不断创新,使其已经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牛奶品牌,“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引领着一代中国的消费者对更好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

  

  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表示,特仑苏品牌是中国高端牛奶的开创者,而国乐则凝聚了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两个同样代表“中国精神”的品牌跨界创新,代表的则是传承的责任、与时代同步向前的信念。特仑苏希望通过这样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消费者深度沟通,不断追求更好的品牌精神,以乐致敬为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每个人,并激励品牌与消费者每一天从更好的自己出发。而此次特仑苏带着《又见国乐》来到呼和浩特,希望用这一经典的国乐艺术盛事回馈故乡观众,期待不断追求更好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孙伊萍还透露,特仑苏已启动了“国乐高手大招募“活动,发掘民间国乐高手,让更多国人的参与使国乐得到更好的推广,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引发全民思考——在时代快速发展、全球文化共融的今天,我们应如何使代表中华民族血脉之根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如何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生命乐章更加璀璨。

  

  演出当晚,《又见国乐》全新的舞台影像技术应用和突破戏剧化表演艺术,受到全场近千名观众嘉宾和媒体的一致好评。该剧总导演王潮歌认为,传承并不是完全“破坏”,而是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让国乐跟上时代的步伐,永久流传。内蒙古民族音乐也是国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见国乐》演出中也有内蒙古民乐的贡献,希望这次演出可以让更多当地观众能够重视内蒙古民乐的传承和发展。此外王潮歌还表示,《又见国乐》之所以与特仑苏合作,就在于特仑苏品牌基于金牌品质所展现出的强大使命感,以及对于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关注与行动。当晚演出尾声,全场国乐演奏艺术家们齐声合唱内蒙古经典曲目《鸿雁》,以此庆贺特仑苏十年生日,引发全场呼和浩特观众和嘉宾沸腾,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

  在呼和浩特公演之前的21日,王潮歌导演以及数十位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上演了一次以国乐传承为主题的快闪行动,让国乐真正走近大草原上的消费者。而日前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国乐高手大招募“活动则让国乐真正走近每一个中国人,在《又见国乐》的每个巡演城市,特仑苏将抽取50名国乐高手,每人赠予两张演出门票,并从中再选取8位幸运者的国乐故事通过媒体分享给大众,让民族文化之根因”您“而传承。除此之外这8位幸运者还将获邀观看明年1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观赏收官演出。

  据悉,《又见国乐》在呼和浩特公演之后,还将陆续在成都、郑州、武汉、深圳、大连、上海等全国六座城市巡回演出,并最终在2016年1月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荣誉收官。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