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首府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内蒙古新闻网  15-08-27 10:0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基本完成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5片区生态景观初具模型

  据了解,3年来,该工程累计完成大青山南坡绿化面积8.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55万株(丛),完成资金投入28.7亿元。其中,由市林业局组织实施绿化面积5.3万亩,新城区4.5万亩,回民区0.8万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535万株(丛),共分为5个片区:

  一是标准化造林基地。完成治理面积9500亩,栽植各类苗木近85万株(丛)。二是植物科普园区。工程选用适宜本地区生长的40多个乡土树种,建设总面积18000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近190万株(丛),与大青山前坡原有植被已基本连接成片。三是田园风光精品样板区。重点建设葡萄园和种苗基地,建设总面积8500亩,栽植苗木20多个品种,100多万株(丛),其中栽植葡萄壮苗10万株。四是疏林草地精品样板区。增加我市群众休闲活动空间,着力打造宜居首府环境。建设总面积9000亩,栽植乔灌木80万株(丛)。五是回民区项目区。建设总面积8000亩,栽植乔灌木75万株(丛)。

  目前,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与大青山前坡原有植被已基本连接成片,生态景观已初步形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大青山南坡及首府城区北部的生态环境。

  多通道绿化景观明显提升

  据介绍,这项工程采取针阔混交的造林方式,按照常规式造林技术规程,营造标准化人工林。采用“绿道”的设计理念,采取组团式景观营造的模式,进行“近自然、可进入式”生态林建设,乔、灌、草相结合,各类树木近自然状态混交,突出各自特色,可观花、观叶、观果,保证常年有绿,四季有景。工程选用适宜本地区生长的40多个乡土树种,在树种相对集中区域,为苗木树立和悬挂标识铭牌,兼顾科研和林木科普知识普及功能,打造林木植物科普园区。建设总面积18000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近190万株(丛),与大青山前坡原有植被已基本连接成片。

  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金盛路、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呼朔高速及和托一级支线、呼大高速,209国道、109国道、104省道、102省道、105省道、老牛湾旅游专线等通道绿化工程,对呼朔路、昭君路、机场路、呼武路、呼托路、金盛路6个出城口进行了景观提升改造。其中,由市林业局组织完成公路绿化长度约130.3公里,绿化面积3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92.91万株(丛),完成绿化投资8.35亿元,境内国省干道防护功能和沿线景观得到明显提升。

  首府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在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工程建设主要采取3种方式:城市规划区域,采取园林精品景观林带建设理念,做好城区与出城口绿色长廊的衔接,结合“绿岛”建设理念,兼顾高品质视觉感官;平原区道路,进行防护林带建设,打造城郊接合部的高标准防护林景观带,兼顾农田、道路防护作用;山区沟壑、坡面区域对道路两侧的沟壑、坡面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台田造林方式,由沟底向坡顶梯次建设,增加景观层次,减少水土流失,打造景观节点。

  在树种选择上,既考虑树种多样性,又立足使用当地抗性强的乡土树种,常绿的树种有樟子松、云杉、油松、桧柏;落叶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山桃、山杏、卫矛、火炬、五角枫、蒙古栎,尽量减少灌木使用量,除城区节点内片种植灌木外,不使用灌木树种,突出体现视觉景观。项目区设计近20余个树种品种。

  在树种规格设计上,为突出视觉景观效果,常绿树种以3米以上大规格为主;落叶树种邻近路边一侧带状或点缀8公分、10公分大规格的树种,其他大背景区域种植设计以4公分、6公分中小规格为主。

  在配置方式上采用块状、带状、团状等不同混交方式,注重景观层次,高低错落,色彩搭配。

  通道绿化工程的实施,将2000年以来我市重点实施的大青山区、蛮汉山区、土默川平原、沿黄流域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有机串联起来,首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框架已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