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丰碑永驻 薪火长传

  【亲历】

  司令夸我是“机灵的小老虎” □记者施佳丽

  李天佑为牺牲的战友献花。记者王晓博摄

  小小的个子、梳理得一丝不乱的白发、挺拔的腰杆,年逾九旬的抗日老兵李天佑依然耳聪目明,精神饱满。“年纪大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了,但抗战的那些事儿我还记得很清楚。”

  “那会儿正是麦熟时节,我来到八路军的营地非要入伍,他们嫌我小不要我,我就赖在那里哭,最后,他们没办法就收了我。”1937年,李天佑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军,任司令部电话排勤务员,当时年仅13岁。

  很快,李天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1938年4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了3000多人的兵力,从沧州向冀中腹地进攻。炮火声中,李天佑跟着一名作战参谋迅速往西突围,第一次打仗的他并没有被残酷的战争吓到,在死人堆里捡到了一把马步枪、一辆自行车和一件黄大衣。不料刚过城墙,就遭到了日本鬼子的射击。“我不会骑自行车,就掏着蹬,死劲往前冲。”老人边说边比划。

  到了集结地牛黄村后,手腕处被子弹擦过的伤口鲜血直流,紧张中的李天佑浑然不觉。见此,司令员孟庆山笑呵呵地夸赞他是“机灵的小老虎”。

  在这次河间城保卫战中,共歼日军200余人,缴获平射炮两门、机枪5挺、步枪100余支及弹药等军用物资,打出了威名。

  老人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指导员常卫科壮烈牺牲时心中的悲痛、南泥湾开荒时的轰轰烈烈……在老人动情的讲诉中,我们无不动容。

  “那段日子很艰苦,但我心里很甜,当一名八路军战士我很自豪!”李天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记者巴依斯古楞 白江宏

  刘进福讲述抗战故事。记者巴依斯古楞摄

  见到刘进福老人是在多伦县龙泽苑宾馆的房间里。

  他是河北省深县(如今深州市)人。虽已88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

  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已记不清楚许多细节,但说起部队番号,老人立马自豪地说:“我是67军200师599团1营的步兵”。

  1939年,年仅12岁的刘进福自愿报名参军。1943年,他成为了深县区小队的一名战士,老人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在那一年。

  “当时,我们区小队的3个班40来号人被日伪军300多人包围。突围中,我们边打边撤,到了一个村子,躲到老百姓家的防空洞里,当地老百姓想方设法把敌人引到别处,我们才得以脱身。”老人回忆着自己真枪实弹打的第一战。

  后来,在攻打深县前磨头火车站的战斗中,刘进福所在的部队挖地道,把一麻袋炸药埋在敌人碉堡下,一声令下,把敌人连碉堡一起炸上了天。1945年8月,在向归绥(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及其以东之平绥铁路进攻的战斗中,刘进福老人所在的部队把手榴弹绑成捆儿,炸掉了不少敌军坦克。说起这些,老人的言语里充满了自豪。

  抗战胜利后,老人所在的部队又投入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进福老人已是副连长,建国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5年的战斗岁月中,老人7次负伤。“我这点小伤算什么,好多战友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呀!”

  复员后,老人来到了锡林郭勒,如今在4个儿女的悉心照顾下,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一腔热血打鬼子□见习记者 刘畅 记者李玉琢 李新军

 

潘道吉展示受过重伤的左胳膊。记者李新军摄

  在阿荣旗见到潘道吉时,他刚刚从外面散步回来。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但依然精神矍铄,步伐稳健。

  生于1925年的潘道吉,13岁就当上了儿童团大队长,14岁时在山东济南河西县(今称齐河县)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成为独立营3连的战士。

  当兵的第二天,潘道吉就上了战场。在潘老的记忆中,那时候每个月都得打几仗。1940年的一场战斗,潘老记忆犹新。那时,他已经当了班长,这场战斗是攻打一个日军碉堡,一时没攻下来,部队准备撤出战斗。

  “我对首长说,我们班把这个碉堡包了。”潘老回忆说:“地形极为复杂,敌人在我们上方,在人数上也占有明显优势,到了晚上我们才开始行动。”他和战士们把干辣椒碾磨成粉后装进背包里,做成了多个辣椒炸药包。趁着夜色,战士们匍匐到碉堡前,点着了辣椒炸药包。辛辣的浓烟从门缝灌进碉堡,没多久里面的鬼子就被呛得冲出了碉堡,战士们趁机开枪,终于拿下了碉堡。

  虽然大获全胜,但眼前的潘老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欣喜:“这次打碉堡打得艰苦,咱们的武器不行啊,机枪少,炮更没有,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枪……”

  打了6年鬼子,潘老一共负过3次伤,身上的伤疤清晰可辨。他的左胳膊因为受过重伤,功能已经基本丧失。

  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与潘道吉同时代的人们,告别父母亲人,毅然决然奔赴抗日战场。他们以无畏的英雄气概,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这正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仍然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之写照。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