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安华祎)晋南的九月,暖风熏熏,硕果累累。9月11日,第十届全国网媒山西行采访团一行前往司马光祠,来一同仰谒这位四朝元老的历史韵迹。
司马光祠坐落在庄稼遍野,果树飘香的峨眉岭上。屹立在风光秀美,源远流长的涑水河畔。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文坛巨著资治通鉴,给这座千年的古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司马温公墓神道碑
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卒。墓前峰岭回环,奔赴成势;墓后涑水萦绕,流逝有趣,可谓祥宝之地,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墓侧翁仲分列,墓前有明嘉靖间复制的碑一通,碑额“忠清粹德之碑”为哲宗赵煦御篆,碑文为苏轼撰并书。东有司马温公祠,再东有香火寺余庆禅院,禅院内大殿为宋代建筑,寺内有历代碑石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整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万平方米。包含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文物,古建筑为北宋原构,多座石碑石刻为北宋原物,并为宋哲宗、苏轼、王安石等多位历史名人手迹。
“杏花碑”,即司马温公墓神道碑。为什么“神道碑”又被叫做“杏花碑”?历史给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故事。约在1088年,也就是司马光逝世后的第二年,为彰显其功德,哲宗皇帝篆额“忠精粹德之碑”6个字,钦令大学士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玉册官臣王蟠奉旨摹刻,因此司马温公神道碑又名“忠精粹德之碑”。由于政见的不同,司马光其人、其碑也祸福相伴。1094年,也就是司马光逝世8年后,章、蔡等人诬陷司马光,哲宗皇帝听信其言,命令将他所定、所题,苏轼撰文并书丹的神道碑碎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凿毁,深埋地下。因碑额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司马光的墓地成了一片废墟,无限凄凉。1148年,适新任县令王庭直(今安徽寿县人,皇统八年为夏县县令,政绩可观)拜谒司马温公祠,见废墟处长一杏花树,高丈余,树冠如伞,枝繁叶茂,实为奇观。联想前事,他想这是不是神道碑显灵?就命人掘挖,得断碑4段于泥土中。之后王县令将断碑,仍依原拓片文字重新篆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故名叫“杏花碑”,“杏花碑”,即“忠精粹德之碑”。
近一千年来司马光后人一直传承着对司马光等先祖的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