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姜果绿:民俗“揉”进面塑里
内蒙古新闻网  15-09-12 11:4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范悦怡) “这小鸟捏得真精细”“这手艺真是绝了”,9月11日,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姜果绿的面塑作品得到了参观者的交口称赞。姜大姐一边忙活着制作面塑作品,一边笑呵呵地回答着大家的问题,忙得不亦乐乎。

  姜大姐家住和林格尔县城关镇下喇嘛盖村,她从小耳濡目染从家中长辈那里学会了面塑手艺,到今天已经40多年了。对姜大姐来说,这些用白面捏成的小猫、小狗、胖娃娃、大罗汉,已经不仅仅是一件面塑作品,而是饱含着祖辈对各个节日的祝愿,是民俗的见证。

  据姜大姐介绍,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会蒸“寒燕“,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好像小鸟压枝,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春节时,主妇们则会用白面捏制玉兔、鱼娃娃、莲花等面塑制品,并在上面点缀红枣和花生,以此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家庭和睦。而碰到孩子过满月、十二岁生日时,家中长辈都会制作直径达两尺的面圈,上面放置精细的的十二生肖面塑,中间则会放上手型面塑,意味着”守住新娘不离手“。

  姜大姐除了自己喜爱面塑外,还一直琢磨着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这门手艺。为此,她将自家的门脸房改建,成立了绿果果文化大院。去年12月,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所文化大院建立非遗传习所,这标志着呼和浩特地区第一个以民间个人身份申报的非遗项目传习所获得批准建立。

  如今的绿果果文化大院里时常会传出歌声与欢笑声,姜大姐在文化大院里培养起一批民间文艺人才,除了学习面塑技艺,大家还成立了小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各类节目,在传统节日里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表演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