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十个全覆盖专题  >  动态   
微博
Qzone
赤峰市“十个全覆盖”:“四变”喜看龙乡大地换新颜
内蒙古新闻网  15-09-24 10:39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走进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麻斯他拉嘎查,向村民询问危房改造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人民网赤峰9月21日电(富丽娟 陈立庚) 9月18日至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领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深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60多个嘎查村,就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现场观摩检查。

  “十个全覆盖”的东风,吹遍赤峰广袤的原野,一幅幅以“村庄新貌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干群关系感情美、乡风文明精神美”为内容的壮美画卷,正在赤峰9万平方公里的龙乡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变”村容村貌:“村子变美了,村民脸上笑容多了”

  ——去年以来,赤峰市共在1705个嘎查村和农牧林场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全部工程任务的79%。

  赤峰市下辖三区七旗二县,共有143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2089个嘎查村和76个国营农牧林场。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牧民348万人,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大市和人口大市。

  作为老少边贫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赤峰市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历史欠账由来已久。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抓住实施“十个全覆盖”带来的机遇,科学谋划,攻坚克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气魄,创新出一系列具有赤峰特点的工作举措。

  观摩组一行来至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哈拉哈达村。看到观摩组到来,村们们纷纷围拢上来为“十个全覆盖”点赞。

  “过去的土坯房早就想拆了,如今住进敞亮的砖瓦房感觉就像做梦似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以前吃水要去村东的深井里打,用辘轳打上来再用扁担挑回家,累点儿没什么,遇上干旱年景吃水真难啊!谁能想到今天能用上自来水,一拧水龙头干净的水就来了。”

  “过去都是土路,有些地方哪有道儿啊,土路上都是垃圾、野草。现在这水泥路走起来真舒心,我们这的乡亲都叫它‘溜光大道’。”

  ……

  大伙七嘴八舌,尽数“十个全覆盖”带来的改变。

  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麻斯他拉嘎查村民曹都毕力格家,蒙古族女主人敖登高娃难掩激动之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述着村里的大变化:“我嫁到这个村子快21年了,最近这两年村里变化太大了,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敖登高娃所在的麻斯他拉嘎查自去年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投入各类资金910万元,改造危房18户、硬化街巷13.2公里,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全部建成,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通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去年以来,赤峰市共在1705个嘎查村和农牧林场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全部工程任务的79%。一大批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屋、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二变”产业发展: “有产业作支撑,老百姓的钱包鼓了”

  赤峰市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把2089个行政嘎查村和76个国营农牧场划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生态建设带动型、现代农牧业带动型等9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实施分类推进。

  “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美起来,还要让农牧民富起来——在“十个全覆盖”建设中,赤峰市坚持将“变美”与“致富”同步考虑、同步推进,以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由此,畜禽、粮油、林果、药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十个全覆盖”重点嘎查村都有了相应的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这座有着“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的小村庄久负盛名——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整齐有序的农家院、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俨然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

  观摩组一行走进镇赛沁塔拉嘎查“乡村庄稼院”,小院的经营业主、村中有名的“老板”张树森喜不自禁:“我们的农家院生意在旺季一天的毛收入有1万多元,在家自己做老板,不受约束,我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外出打工了。”

  翁牛特旗旗委书记敖日格勒对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很有信心:“我们要依托玉龙沙湖景区,通过开办农家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之路,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年招待游客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的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大营子村,借助农村综合治理后的良好环境,顺势发展农家乐餐饮业,经营户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林果业是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的主导产业,如今全村已发展寒富苹果、南果梨等经济林18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带动30个行政村的300户果农走上了致富路。

  赤峰市松山区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将“惠民工程”打造成“幸福工程”。该区当铺地村原为东方红村,投资30余万元打造赤峰近郊红色旅游文化示范基地,让村民乐享“旅游蛋糕”。在大兴隆庄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一期480栋、3000亩的果蔬棚已全部投入生产。“一个棚一年能收入5万元,5个棚就是25万元!”唠起以后的生活,大棚承包户崔继勇信心满怀。

  “三变”干群关系:“干部晒黑了,群众心里亮了”

  ——2917名干部投身农村牧区参与"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保证了各地区嘎查村工作任务有人包、有人管。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赤峰市向12个旗县区分别派驻联合工作推进组,向153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场派驻联合工作推进队,向嘎查村派驻2257名工作队员,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共2917名干部投身农村牧区参与"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保证了各地区嘎查村工作任务有人包、有人管。

  赛沁塔拉嘎查村民刘永花去年住进了崭新的房屋,对于当地干部的“驻村实干”感触很深:“为了这房子,乡里村里的党员干部晒黑了,他们操的心比我自己还要多啊!”刘永花的心声,也正是赤峰300多万受益农牧民的心声。

  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书记乌云达来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老百姓见到我们村干部是“躲着”,现在见到我们村干部是“围着”:“村民们帮着村干部,推动着村干部,干部和群众就想到一起了,干到一起了,融合到一起了。”

  今年以来,赤峰市各级干部走乡镇、串农户,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成为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指示精神,加快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短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目前,赤峰市"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顺利,一大批嘎查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大有改观,农牧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据了解,下一步赤峰市2917名下乡驻村干部还将在所派驻地区进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建档立卡、加强对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和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推进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四变”乡风民风:“远离了麻将桌,跳起广场舞,走进文化阅览室优美的环境能改造人、熏陶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蔚然成风。”

  阿鲁科尔沁旗村民王全对“十个全覆盖”赞不绝口:“不说别的,就说村里的妇女们,过去农闲时候就爱打麻将、打扑克,有时候赌上个三、五十块钱,弄不好就吵起来了。现在好了,大伙闲下来可以跳跳广场舞,可以进文化室看看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现在咱庄稼人和过去真是不一样了。”

  天山镇前岗台村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洗澡发愁:“咱们农村人过去哪有洗澡的水啊,喝的水还不够呢,下地干活一身臭汗回家倒头就睡。现在有了自来水,咱也有条件建浴室了,我们每周都能洗上热水澡。”

  “水龙头一开,热热的水从头顶浇到脚跟儿,那叫一个舒服!”说起洗澡,78岁的杨凤林高兴着呢。

  赤峰市各旗县区结合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示范嘎查村建设,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推进村容村貌建设,以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加大“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作力度,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坚决消除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棚圈乱建等“六乱”现象。

  紫禁城街道办事处德日苏嘎查的村民们对“村容村貌”的维护和保持非常看重:“我们有垃圾点,垃圾要定点倒,有人定时清理。大伙都爱护我们的新家园,我们要保持好卫生,新村庄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脏乱差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23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