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在农业“硅谷”孕育
奶农总是希望自家的母牛多产母犊、多产奶,因为多一头良种母牛就意味着多一份可观的收入。现在,奶农的这一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帮他们圆梦的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难题。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李喜和教授另辟蹊径,在一种新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奶牛精子分离——性控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奶牛“生公生母由人定”的愿望。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个规模化奶牛养殖户累计实施240万例以上,为农户繁育良种奶牛母犊100余万头,总产值约50亿元,为奶牛养殖户增加收入约30亿元。
“下一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奶农们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计划在2至3年内完成奶牛克隆技术商业化示范应用,扩大奶牛性控技术应用规模和范围,每年推广100万头良种奶牛性控冻精,繁育良种奶牛50万头,每年实现经济效益25亿元。”谈到发展前景,李喜和信心满满。
赛科星公司是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最早入驻的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园区聚集了各类科技创新研发机构21家,围绕家畜良种繁育技术研发、乳品研发、饲草料研发、饲草料栽培技术研发等构建了7个产学研人才创新团队和20个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园区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呼市及自主研发项目共计80余项,特别是超级奶牛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国家现代肉羊产业化体系建设、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林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效,推动了园区周边旗县及呼和浩特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科技园区扎根?
“科技人员自带项目、技术入园创办科技开发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新厚介绍说,和林格尔农业科技园区是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园区积极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按照开发机构的实际投入,可以分别获得不同额度的补助支持。园区内对种植、养殖企业及相关研究所取得的产品收入免征特产税,园区内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园区有这么好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和创业环境,大伙儿都抢着入驻。”李喜和说,园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园区创业和投资,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和内蒙古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
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凸显争奇斗艳
2001年1月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都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重大科技行动之一。为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科技部等6部委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组建了园区联合办公室,14年来先后启动了6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据内蒙古科技厅工作人员介绍,我区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科技产业,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认定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征集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第2、3、5、6批的申报认定工作。我区先后有4家农业科技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自2002年自治区第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诞生以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相继得到认可。今年上半年,锡林郭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锡林郭勒草原丰富的草地资源优势,又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在今年的中国北方农博会上,农业科技园区成了主角。展会上80%的色彩缤纷的特色展位是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参与的杰作。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家展商现场展示交易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达4800余种,新鲜的瓜果蔬菜及秧苗拼起的内蒙古行政区划图和立柱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留影,展厅内各种农业新品种、新农资、新机具激发了众多涉农人员的兴趣。
“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的必然选择。经过14年的发展,我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凸显,基本上起到了主导产业凝练、龙头企业孵化、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等作用。”内蒙古财经大学申秀清这样评价我区的农业科技园区。
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
“我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初步展现出其技术集成、产业孵化和技术示范的功能,同时也暴露出不同地域发展形式雷同、资金短缺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我们的农业科技园区应该吸取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申秀清说。
据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和美国就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园区,集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旅游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科技创新是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点可以从其它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看出。以色列为96%,德国、英国和法国都超过了90%,美国为81%,我国为53%。国外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大学或科研单位基础之上的,技术后盾是科教单位,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申秀清举例说,新加坡的农业公园,由政府划拨土地和资金,在园区内兴建大型集约农场。园区引进了动物学家、昆虫学家、遗传学家、农业学家、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员和科学家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还专门将农业农园10%的土地拨出,供外国和本国投资者研究高端农业技术,同时提供国际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日本的农业科技园区本身就是在以筑波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技术开发区内建立的,在园区内又引入了主导产业不同的农业企业。
申秀清强调,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本质所在,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面向产业需求,二是要着眼长远发展。政府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和园区运作的主体,科教单位是创新的支持力量也是新知识的储存点和扩散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与交易过程中,专门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园区的科技要素资源只有扩散和转移到企业和农牧民手中,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农业专家大院、科技孵化器、专业合作组织,还有近几年在和林格尔和通辽市出现的小农户科技园作为科技中介机构在我区的农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中都功不可没,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和小农户科技园,对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化生产来说是现实的选择。(记者 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