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晾衣服

给孩子们上课

艰苦的办公条件

曾经给孩子当了四年校舍的家
“全国师德标兵”获得者吴德胜,自1979年9月拿起教鞭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科右中旗最贫穷、最艰苦的教学点。35年,为了山村里的孩子能够学文化、长知识,他不离不弃,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
几年没有报酬却依然坚守。35年前,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的中旗杜尔基苏木乌斯台嘎查是一所简陋的村小,三间破土房,夏天雨季,窗外下大雨,教室就下小雨;冬天,教室中间支一个火炉,天冷时冻得伸不出手来。由于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教学设备极其简单,工资有时还没有保障,所以根本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工作。17岁高中毕业的吴德胜毅然选择了那里,开始了他漫长的35年教学之路。由于孩子们小,冬天他要自己出去捡柴火,亲自点炉子、烧牛粪。因为是村小,所以学生也不是很多,一至五年级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同事来承担,虽然一个年段只有几名学生,但教案都要单独写,单独备课,一天下来忙忙碌碌,工资也只有几十块钱。由于当时他还是民办教师,加上嘎查经济落后,连续几年没有给任何报酬,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曾多次为该校特困生垫付学杂费、书费,自己出钱为多名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他犹豫过,也想过离开那里,但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他还是留了下来。
提起当年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这事,直到现在乌田中屯艾里的达胡拉还非常感激——“我的两个孩子秀梅和虎宝,从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没交过一分钱学杂费、书费,吴老师还给他们买学习用品,没有他的帮助我家的孩子早都上不起学了。”因为有了吴老师的资助,在他的学校里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凭着他的执着和努力,他所在的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学区各校点中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他也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孩子们的知识需求。经过申请1989年开始在中旗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91年拿到了中师毕业证。毕业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奋斗多年的教学点,1993年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就这样他在贫落后的山村学校一直坚持工作至今。
几年没有校舍却依然坚守。1998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把原本破烂不堪的校舍冲的面目全非,而且所在教学点周边村小也被洪水冲毁,一时间孩子们失去了自己求知的校园,学生无处就读。看着孩子们没有了校舍,特别是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他嘴角上也起了泡。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把自己家的两间正房、四间仓房腾出来给孩子们当校舍,而且这一当就是四年。四年中就是这六间房既是校舍又是宿舍,他们夫妻俩与学生同吃同住。2002年8月,经多方努力中德合资春蕾希望小学竣工落成。2005年因上级撤校并点要求,他被安排负责春蕾希望小学工作,从此他起早贪黑,以校为家,细心管理,尽职尽责。
几十年为师更为父。课上,他为师,因材施教,教学有方,给孩子们知识和力量;课下,他为“父”,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从学生的吃、住、穿到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从早到黑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他挤出休息时间走遍了村村屯屯去家访;有时孩子生病了,他要骑上自行车到十几里地外的村诊所取药。他对学生的爱就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把如山的父爱留在校园里,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留在每个学生身上。
有个读小学二年的学生那仁满都拉,刚到学校时肚子有毛病,不知不觉一不小心就大便在裤子里,吴老师接到他得知情况以后,一边教学,一边为他熬药服药,还得经常给他洗裤子,每天少则一次多则两三次。就这样,一直到三年级毕业。后来他病好了,学习成绩也赶上了。
为了孩子,几十年爱业更敬业。吴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己任,甘做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培育者,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为基层学校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他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资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资料,阅读大量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不落后,先后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2002年被评为兴安盟优秀教师,2009年被授予科右中旗师德标兵称号,2014年7月被评为科右中旗最美教师,2015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师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