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盟市图片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纷繁工艺的凝结——马具

套格敦白乙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上展示科尔沁马具。

更加轻便的尼龙缰绳正在代替传统皮缰。

  蒙古族自古以来被称为“马背民族”。马具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马具的年代,将一块皮子放在马背上当作马鞍便骑马。经过千百年锤炼,马具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马具包括马鞍、马笼头、马鞭、马镫、马缰……十余种。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属等制作。它的制作涉及木工工具、铁匠工具、皮匠工具、刺绣工具等多种工具。因此,传统马具制作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

  通辽市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哈根朝海嘎查牧民套格敦白乙是传统马具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今年69岁的套格敦白乙老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25岁就开始跟随外公和父亲学习制作传统马具,每年单个马鞍就得做60个左右。

  走进老人的家,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巧夺天工的马具成品,以及被老人当作“宝贝疙瘩”的马具制作工具,让来者目不暇接。正忙碌的徒弟80后小伙子白音努尔孜孜不辍,在一点一滴、一图一案上下工夫,看似没有半点的敷衍与马虎。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马具逐渐走进博物馆、居民住宅,成为一种装饰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马具,轻巧、造价低。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找我学习制作马具的人很多,不过选才很重要,因为我希望我的徒弟不仅要学会制作马具,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套格敦白乙老人说。

  包革命是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一家现代马具制作销售点的店主。2000年与妻子包根小下岗后,向套格敦白乙等老人学习制作马具,两三年后两口子技术逐渐变得精良,随后经营起了店铺,丈夫负责铁匠皮匠的活,妻子负责刺绣及销售的工作,每年制作200多套马具,收入达20余万元。缝纫机前包根小演绎着巧媳妇的本领、畅谈喜悦之情“马具制作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门本领重新创业,而且能把我们民族的手工艺展示、保护、传承,每天的心情都很美。” 如今年事已高的套格敦白乙老人将自己倾注大量心血制作的精美手工艺作品拿到全国各地参展,完美地展示着蒙古民族手工艺品的精湛与绚丽。看到晚辈爱恋他的事业,套格敦白乙老人心里多了一份惬意。2015年6月,在他的努力下,科左后旗马具制作传承协会成立,这也见证着马具文化在一代工匠手中的延续和传承。(记者 包荭 摄影报道)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