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有一种力量叫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  16-02-26 11:27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已过六旬的银吉成老人从爷爷那里学会了制作泥塑。他的手艺被列入呼和浩特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他最希望的就是教授更多的人学习这门技艺。

  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目前非遗项目立项160多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7项。目前,全市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人员104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更是青城的瑰宝,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更是首府文化繁荣的根本。

  传承非遗,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主导。加大资金投入、设立非遗传习展示中心、举办非遗展演活动、组织非遗进校园等等,近年来在我市举办的多项非遗传承活动深入人心。2014年,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从此,我市的非遗项目发掘与保护、传承有了更规范的管理。

  更为可贵的是,在每一个项目背后都站立着一群人,他们沉醉其中、孜孜以求,凝聚成一股股传承的力量。他们有的虽年过花甲,仍矢志不移;有的师徒同台,老小齐上阵;有的勇闯市场,表现不俗。传承,只因责任在肩。今天,我们用镜头聚焦这些非遗传承人,感受那份努力和责任。

  家住回民区的马淑珍老人退休后开始进行剪纸创作,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

  和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姜果绿从小耳濡目染从家中长辈那里学会了面塑手艺。对她来说,这些用白面捏成的花馒、小猫、小狗,已经不仅仅是一件面塑作品,而是饱含着祖辈对各个节日的祝愿,更是民俗的见证。(记者马幺幺实习记者王思瑞文/图)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