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专家何志雨。
1996年,何志雨毕业于内蒙古电力学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呼和浩特供电局,在生产一线从事变电运行工作。在这个男性云集的行业里,一个刚毕业的小丫头能不能干得了?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虑。
变电运行的确是个吃苦的行业,可何志雨不怕吃苦,她认为吃苦是人生最好的试金石。
工作不久,何志雨所干的供电局市区110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她只得在家待岗。期间,她接到局里的保电任务,一个人去偏僻的白塔变电站值班。夜里,呼呼的大风将破旧的钢窗吹得直响,她要了一把菜刀揣在怀里,眼睛死死盯着门窗,度过了一个个担惊受怕的长夜。有一次下班单位没有车接,她又从白塔变电站步行1个多小时到长途车站,等坐上车回到家已是下午4点。
何志雨得知220千伏昭君变电站空缺3个岗位,就要求参加竞聘考试。备考时间对何志雨来说是煎熬的日子。那时她只是副值班员,从没有深入接触过设备,她没日没夜地扎在现场设备、图纸资料和规程规范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事故处理,练完一遍,再来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志雨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2001年,何志雨参加了呼和浩特供电局第一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乌素图变电站的验收和投产准备工作。白天在施工现场熟悉装置设备性能、核对保护压板投退、传动调试验收电气设备;晚上整理设备台账,编写现场运行规程。不懂的地方,查阅图纸资料,请教技术人员,短短几个月,她全面掌握了电气设备的原理、性能、运行维护及操作要领,完成了专业技术生涯的第一次跨越。
2002年,何志雨参加内蒙古电力系统职工技能大赛,一举夺得自治区变电运行专业第一名。
之后,何志雨受命到呼和浩特市最早建立的枢纽变电站东郊变电站工作,对集控站下属的8座小站编制现场规程,处理故障,并独立挑起全处20多座变电站现场规程的编制任务。
“对1%的工作,我都用100%的精力去完成,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从不拿女性当借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冲在前,干在前。”何志雨说。干每一项工作,她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
在变运管理二处时的一个国庆假期,何志雨放弃了陪儿子去夏令营的计划,来到单位修编运行规程。有时为了一个数据,需查阅大量资料,向专业人员请教,最后与变电站核对。经过几天的挑灯夜战,17座变电站的现场规程,统一了格式,修正了错误,补上了欠缺,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何志雨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连续加班的日子了。2011年7月26日晚上8时,她刚下班回到家就接到电话,需要处理变电站断路器、隔离开关5处过热缺陷。她立刻赶赴现场,由于负荷重要,停电不能做一次全停处理,必须根据设备状况合理安排停送电顺序。她精心组织操作人员进行了10几个操作任务、几百项倒闸操作,处理完缺陷恢复送电,已是第二天10点多了。
艰辛的努力让何志雨获得了诸多荣誉。2008年,何志雨又在内蒙古电力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变电运行专业第一名;仅2009年一年,就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电力公司“十佳爱岗敬业职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荣誉称号;2010年她荣获了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被聘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立为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创先争优“四优”共产党员。
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12年,以何志雨为带头人创建了“运之魂创新工作室”,带动了300名运行人员进行创新工作,通过科技手段和改进工作流程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负责《网络微机五防系统》《无线地线管理》《变电站智能可控化在线防误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实施,有效规范了员工的操作行为。组织班组“QC”活动,改进巡视方法、倒闸操作、设备管理及应急处置等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了变电站标准化、科学化、流程化管理。
这个工作室对员工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是编制了实用的培训讲义,上传至网页,让受训人员学以致用;二是开设技术论坛,抽出12人组成专家团,从较高的视野解答运行人员的实际问题,拓展思维;三是将研究成果在网上共享,让员工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习最完善的操作方法。
近年来,何志雨带头开展技术攻关20余项,确保了内蒙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运之魂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何志雨在内蒙古电力公司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上进行了创新经验交流和网络创新工作室模式培训,该网络创新工作室在全区得到推广应用。
尊礼普爱的好媳妇
生活中,勤劳和孝悌的美德让何志雨的家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她被单位推荐为“内蒙古好人”。
1998年,何志雨在组建家庭的同时,也担负起照顾年老多病、患有抑郁症婆婆的重任。为了让婆婆的病情好转,她经常一边干家务,一边开导婆婆,讲自己家里每个人的不易经历,讲生活中遇到挫折和苦难,怎样坚强面对,让婆婆认识到她的健康快乐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核心,从心里彻底放下过去的坎坎坷坷。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奶奶享用。
“只要是我能帮的,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采访中何志雨不断重复着这句话。20年来,何志雨一直默默帮助着一位曾给她上过课的电校老师。老师未婚无子女,今年76岁了,是双癌患者,也是残疾人。她经常抽出时间陪老师,帮老师做家务、料理生活。2014年8月,老师的父亲病危住院,何志雨决定与丈夫替老师陪床,整整1个月,她骑着自行车从清早到日落、从家门到病房,一直照顾到老师的父亲离世。
现在每逢周末,何志雨和丈夫还是一如既往地去老师家做家务,老师总是远远地就走上来,拉着何志雨的手说:“我得珍惜,你们为我做得太多了!”(郝丽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