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伊木河之寻】8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来到伊木河
内蒙古新闻网  16-03-04 21:59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战士们向英雄连长行军礼。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包塔娜、赵弘、金泉、刘俊霞、查娜、金丹)3月4日下午3点05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在经过8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伊木河边防连。连队营区建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的附近,对面就是俄罗斯的山脉。零下30多度的气温让这里依然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大山、大河、高高的白桦林……这里的一切都符合英雄主义的气质。来到了这里,我们与英雄杜宏又走近了一步。 

路遇冰包。

  为了能更多的了解杜宏的生前事迹,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一行早上7点从莫尔道嘎镇出发。310公里的路程,走了8个多小时。什么叫做冰包,总算眼见为实。由于当地地下不时会有暖泉泉水涌出,顺山坡流至路面,导致路面总有冰包。一路上我们遇到了20多个冰包,其中最高的达10米,长100多米。遇到冰包,我们必须下车步行,司机小心翼翼的从开凿出的路上驶过。即便这样,我们乘坐的一辆越野车依然滑出了路面,好在司机经验丰富,有惊无险。据随行的孙团长介绍,这样的路况还算是好的,过几天随着气温升高,早晚温差增大,冰包更大更多且变化无常,交通将会中断,伊木河将成为“雪域孤岛”,直至5月底,道路才能通行。 

路遇冰包,记者下车步行。

  310公里的路程,我们只见到了两辆为筑路运送材料的卡车,停在路边无法通行,再无他人。一路的颠簸,让我们对在这里坚守了11年的杜宏,更加由衷的敬佩;更加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那个让杜宏牵挂、奉献,最终献出生命的地方。

  来到连队,报道小组随即开始了采访。 

战士们在训练。

  “这是连长带着我们建成的蔬菜大棚,这里是连长提议建起的文化长廊,这个是连长和指导员从荒山中扛回来做成的……”战士们说起他们敬爱的连长滔滔不绝,这里的一草一物都有连长的身影在。 

记者采访杜宏战友。

  杜宏牺牲的那段山崖依然挺立,山上那座迷彩哨所依然挺拔。当战士们与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眼眶再次泛红。他们向连长汇报的第一句话就是,连长,连里都挺好的,你安心。他们知道,杜宏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视之为家的连队。一个标准的军礼,寄托着战友们对年轻的杜宏的敬重与哀思,也寄托着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这位年轻军人最崇高的礼赞! 

 

寄托深深地哀思。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