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要进行百十场演出,既有歌舞类的节目,也有一些小戏小品,每次下基层演出,都非常受欢迎……”聊起自己从事的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姜兰的每一句话里都充满了感情。文艺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艺术。对于自己从事并热爱的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姜兰一直在持续关注。
“在内蒙古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存在总量少、档次低、发展滞后的现象。就拿拥有170多万人口的巴彦淖尔市来说,该市仅有一座专业剧场,所辖7个旗县只有2个旗县有小剧场,基本丧失了剧场承载的功能,这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区文化交流、传承和演出等活动的正常开展,更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姜兰说。
为此,姜兰提出3点建议: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市和旗县的专业剧场、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会展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嘎查村(农牧渔场)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支出比例并在政策上能给予扶持;完善文化站站长由乡镇和旗县区文体局双重管理领导,嘎查村文化室由文化站指导、考核评估和以奖代补扶持的制度。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姜兰带来了关于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办文艺院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她呼吁将少数民族地区国有文艺院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参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办法,实施公益性创作演出补贴,充分体现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出台更加符合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发展西部小微文化产业集群。
让姜兰感到喜悦的是,她提出的建议受到了文化部的重视。答复内容这样写道:“针对现有艺术院团基础差、力量弱的实际,您提出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办文艺院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2015年起,为发挥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优势,满足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文化部实施了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为这些地区艺术创作提供人才支持。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在扶持范围之内。目前我们正在与财政部等部门协调,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舞台艺术的创作、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文化部的回复和肯定,让姜兰在新的调研中充满了动力。今年,她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建议。姜兰认为,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也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刘春芳 陈文慧 薛晓芳 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