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二五”以来,我区农业持续丰收,农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全区粮食连年高位增产,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跨上450亿斤、500亿斤和550亿斤大关,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内蒙古玉米产量高达粮食总产量的80%,羊存栏数占到了牲畜总头数的79%。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畜牧业“一羊独大”,是当前内蒙古农牧业最大的结构性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牧业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我区“三农三牧”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知识】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农事生产还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
这些“病根”主要出在我国农业结构和农业政策上。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深入农业领域,就要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中国农业发展困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第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因此,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扭转粮食安全对产量、数量的片面强调,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具体来说,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