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本次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和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日本共同社等国内外38家媒体齐聚一堂,代表们向各路媒体回答,向全国人民回答,向全世界回答。在现场妙语连珠,热点频现。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回答记者提问内蒙古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时说,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建设,不仅关系自身,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十二五”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五大生态工程和公路、村屯、厂矿园区等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
【“十三五”生态建设】
巴特尔代表:“十三五”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补奖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和退牧还草实施范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内蒙古: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启动三大变化
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将取消原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调整出来的资金加上中央财政安排的增量资金,共同用于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并加大绩效评价奖励资金投入,继续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等方面。另外,还将完善半农半牧区政策实施方式,其补奖资金以切块方式下达,同时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河北省接坝区草原面积较大的区域,构建和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为扎实做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落实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草原补奖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及时科学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效益;加强监管,确保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执行力;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公开透明。 <<<详细
呼伦贝尔大草原夏景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第五年见闻
针对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草原,中央2011年制定实施了新世纪以来力度最大的惠牧政策:对8大主要草原牧区进行生态补偿和奖励,也就是今天为人熟知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时隔4年的秋季,记者再度行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大草原上。
记者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里的草原绿意盎然。在生态最好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上,黄、白、紫等各类花草高可及膝,即使是雨水稍差,昔日荒漠化严重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也披上了层层绿色。苏尼特右旗牧民恩克巴图告诉记者,这里曾经“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是侵袭北京的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原来有没有收入要看老天爷的脸,遇到连续干旱,羊越多越赔钱,还得靠贷款过日子。”恩克巴图说,“现在有了禁牧补贴款,羊比以前少了,但收入还算满意,关键是心里踏实多了。”恩克巴图说的禁牧补贴款,来自于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补奖机制,对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中央财政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