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扮靓“三山两河”美景 打造绿色乌兰察布
内蒙古新闻网  16-03-08 17:37 打印本页 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挺向纵深

  家住集宁广场小区的陈先生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从乌兰察布市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以来,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拆违拆旧建绿,加大单位庭园和居住区绿化,消灭裸露地,开辟专用绿地,广泛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推进垂直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开启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篇章,也让越来越多的乌兰察布人感到,鲜花与绿荫做伴的季节似乎常在身边。

  2012年,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并于当年被自治区住建厅命名为“自治区园林城市”。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公园绿地为“面”,城市道路为“线”,街头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为“点”,点、线、面相衔接,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物种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

  截止2014年,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36%提高到22.88%,全市森林资源面积逐年增加,资源价值不断提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10%,绿地率为36.01%,目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平方米,一项项绿色工程正让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今日的乌兰察布,正日益舒展在绿意浓浓的生机中、树影婆娑中、古树名木的围绕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正逐步变成现实。

  书写碧水蓝天新篇章

  “天蓝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活在天然氧吧里,幸福指数更高了。”这是乌兰察布市群众对环境改善的切身体会。

  环顾乌兰察布市内外,如今乌兰察布市的不少重点工程,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生态”烙印。在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天平前,我市一直秉持着“发展为要、环境优先”的理念。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的底色,塑造绿字招牌、追求绿色GDP、打造绿色科技,乘势而上,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谱写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去年,自治区环保厅对我市2014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核定结果进行了反馈,结果显示,2014年乌兰察布市四项减排指标均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3.28%,氨氮同比下降1.39%,二氧化硫同比下降1.5%,氮氧化物同比下降8.2%,考核排名在自治区12个盟市中名列第三。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减排责任书中的24个项目全部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和监督性检测结果公布率分别为87%、93%、100%,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市四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完成了脱硝改造,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新增660万吨。

  2014年来,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高载能企业累计投入4亿多元对各个产污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市政府专门筹措4000万元,以“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的形式对治污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整改积极性。同时,因环保不达标拆除了8家铁合金企业的15台矿热炉。

  流域治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力推进。“十二五”海河流域治理的5个项目均提前建成,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开展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完成了31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5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和18个苏木嘎查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自治区政府已批复实施。

  针对乌兰察布市石材加工、河道采砂和矿山开采行业多年来形成的乱采滥挖、粗放式经营等问题,市委派出6个专项督查组,不定期赴各旗县市区进行督查,指导各地加快环境综合治理进度,并明确要求对违规违法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和河道采砂等企业在2014年10月底前全部强制停产。

  乌兰察布市通过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打出了声威,治出了成效。一个个可喜的数字,勾勒出我市天蓝水清的美丽画卷,也彰显了全市上下对环境污染零容忍的决心和魄力。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