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层次、城乡发展面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展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和谐内蒙古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开创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记者 王连英 冯雪玉
大台阶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我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创新调控举措,稳住了经济增长,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7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由7070美元增加到1.15万美元,居全国前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70亿元增加到1963.5亿元,年均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273.5亿元增加到4352亿元,年均增长1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
大台阶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农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由431.6亿斤增加到565.4亿斤,牲畜存栏由1.08亿头只增加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1%提高到58%。
工矿业转型升级,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
电力装机由6458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风电装机由968万千瓦增加到2316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3%提高到64%。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势产业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大台阶三: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公路总里程从15.8万公里增加到17.5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高速和一级公路总里程居全国前列,建成30条高速和一级出区通道,94个旗县市区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
铁路运营总里程由9500公里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等3条高速铁路和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我区没有动车组的历史。
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国土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大台阶四: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累计投资886亿元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区84.4%的行政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5%提高到60.3%。
“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面貌、功能和宜居性持续改善。
大台阶五: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十二五”以来,我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推动呼包鄂协同发展、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呼包鄂3市差别化发展功能定位确立,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加快城市群发展,构建环呼包鄂2小时公路圈和1小时快速客运铁路圈。
加快锡赤通经济区发展,支持建设赤峰市产业合作与转型级示范园区,打造区域增长极。老少边穷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大台阶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698元、5781元增加到30594元和10776元,年均增长11.1%和13.3%,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1缩小到2.8:1。
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为220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
“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6.7万农牧户、4.15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个零就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