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六旬老人坚持升国旗34年
内蒙古新闻网  16-05-11 16:10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崔振国带领学生们一同升国旗 张贤林 摄

  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汐子村有一位六旬老人,不管刮风下雨,老人每天早上都会在自家屋前一边唱国歌一边升五星红旗,然后在旗杆下庄严肃穆地对着五星红旗行注目礼。34年的坚持,老人将爱国情怀播撒到汐子镇汐子村的每一角落,爱国心慢慢凝聚在群众的心坎里,他就是让村民钦佩的老党员——崔振山。

  现年69岁的崔振山头发已经花白,但每次升旗时依然站姿挺拔,精神抖擞,动作潇洒有力。崔振山是一名退伍军人,6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崔振山优秀的品格,他在部队入了党,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复员时他积极响应组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给地方增添负担”的号召,回到了宁城县汐子镇老家,后在大队担任民兵连长,带领民兵们到打虎石修水库时,因工作突出被县里招工安排到化肥厂,成了一名亦工亦农的工人,这一干就是27年。

  1982年3月,崔振山从化肥厂退休回到汐子镇汐子村,偶然看到电视上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并将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作为大会指导思想,心中油然升起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自豪感和荣誉感。“国旗代表着祖国的发展,代表着全人民的希望,我想每天升国旗,为伟大的祖国送祝福。”回到家中,他在后山整整找了两天,才在20多根笔直的木杆中找到1根最直、最硬的作为旗杆。当时,五星红旗买不到,他就到镇政府要了一面小的五星红旗。就这样,崔振山的院子里高高竖起一面五星红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每天都会在自家院里升国旗,作为一名老党员,国旗就是他全部的寄托。

  由于生活清贫,红旗旧了,崔振山就用自己那双满是老茧的手亲自缝制国旗。34年来他一共做了17面国旗。在他家的一个柜子里,有一个被老人珍藏的布包,而布包里面恰恰就是那一面面曾使用过的国旗。虽然旗子已经旧了,破了,但是在崔振山心中却永远不会褪色。“六十九年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都有,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可我的信仰一直是没有丢,到什么时候我都会记得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活一天,就会升一天国旗。我不在了,还有那些天天来升国旗的孩子们。我把国旗交给他们,让五星红旗在我们村子里永远飘扬。”崔振山说。

  对于老人34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起初村民并不理解,如今不仅得到了大家的敬佩,也感动和教育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村民魏景山说:“我们一开始觉得崔大爷升国旗不当吃,也不当穿,没什么现实意义。到现在,崔大爷已经坚持了34年,我们慢慢理解了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真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和发扬。”

  “今年是我参军50周年,明年是我入党50周年,我要感谢国家,感谢党对我的培养。”对于生活,崔振山不能说是成功,但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磨难后,他热爱生活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正如他写的诗《傲骨赞》“雪压青松松更挺,霜打红梅梅更红;雨涤翠柳柳更绿,水行逆舟舟不停。”

  崔振山,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党员,山村里的升旗人,34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记者 李婧 通讯员 张贤林)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