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内蒙古处处生机勃勃。
“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希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希望每个人都有舞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希望出行更加畅通,生活更加便捷”“希望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当下,人民群众对“十三五”获得感的期盼更加殷切。
而这些期盼,如今已升华为自治区“十三五”的发展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这注定是一场民生的“饕餮盛宴”:
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将达1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达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6万美元左右,“五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将历史性实现地上有高铁,地下有地铁,铁路、公路、航空全面发展;
5年间,产业发展将迈向中高端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5年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将达到2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计划增长8%左右和9%左右,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80.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5年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将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
5年间,生态环境将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计划提高到23%,草原植被盖度计划提高到46%,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年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市场化程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民主将更加健全……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而这些获得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上,让每个人都有梦想、有追求、更幸福。
“十三五”发展目标的设定,让人们看到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的赵嫦娥走出山区,告别了守着几亩田地几头羊的日子,变成了新“市民”。“我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还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多了!”她高兴地说。
走进赤峰市五家镇房身村村民宋春生家的大棚,青翠欲滴的辣椒让人眼前一亮。“我这大棚是天天进钱!”老宋说,大棚从每年8月栽种到第二年6月前后,能摘4.5万斤辣椒,纯利润达5万元。
“之前,我们与外地几家互联网平台合作销售苹果,但是利润赚得少,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百氏兴林果合作社社长白银江在村子里就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虽然正值换季,可包头市民杨洋不再担心因沙尘暴而犯哮喘,“这两年的沙尘暴明显少了许多,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太棒了!”
在武汉上大学的呼和浩特人王娅菲说,之前她心里盘算的是如何能留在北京,如今即将毕业的她却想着要回内蒙古,“我觉得在这里更能找到实现自我的舞台。”梳理群众的心声和生活,不难发现,自治区“十三五”的六大发展目标已经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十三五”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民生礼包正在惠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本报记者杨利伟)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