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论理 > 学习快报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上网下如何形成同心圆?
内蒙古新闻网  16-06-05 11:13 打印本页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有关网络舆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今日之世界已经网络化,中国已有7亿网民,主流或主体人群已经在网上。群众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社会情绪也会上网,舆论场也随之移到网络上。能不能做到有效引导,有没有主导能力,直接反映出党在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反映着领导干部的价值判断,进而折射出我们党是不是和能不能保有先进性与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网络舆论的重要论述必将深刻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多大的胸怀、有多大的包容度,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毛泽东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邓小平说“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都曾产生巨大的思想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中强调:“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这种廓清内涵、厘定边界式的思想阐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更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

  一段时间来,有的领导干部,一看到群众批评之声,或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新锐看法,就匆忙下结论,直接“封杀”。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懒政,再加上僵化观念、惯性思维,通过限制思想、钳制言论,搞“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网络舆论方面的重要论述所内含的方法论,以此为指导改变一些弥漫在网络空间的僵化落后的观念和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实现“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不管是政党的执政能力,还是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都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富于方法论的网络舆论新思想中获得启示,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党建》杂志——中宣部主管主办的党刊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网络舆论的重要论述必将大力推动网民与网管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步入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相对而言,中国的网络现状要比西方的更复杂。互联网出现之前,中国普通民众发声渠道有限,一旦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到网上发声,所以出现了网络舆论的“山呼海啸”。人人都可以发声,这是社会的进步。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不理性而导致目前较为严重的网络“暴民”现象,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要解决网络世界的乱象,重要的是网民走向理性和成熟。怎样才算理性和成熟?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规律、遵守法律,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不能情绪化、极端化。而共产党员在网上发声必须符合党章党规要求,不能把自己视为普通网民。

  除了网民应当承担起的责任,管理者的引导也必不可少。网信部门应当承担起、也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信部门工作在网络舆论第一线,肩负着正确解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责任。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引导民众,凝聚正能量的效力;另一方面是网信部门有责任把网络民意上达中央,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是否能有效获取网络民意,直接影响着中央决策的科学有效度。同时,还要强化对网上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作者: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

  (据2016年第6期《党建》杂志,本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小书包里装着信仰
传统文化课堂 多彩...
净化文化市场
种植合作助力 农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绿丝带助力高考
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