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阿鲁科尔沁旗:这里的村庄为啥这样干净
内蒙古新闻网  16-06-22 10:13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这里的村庄为啥这样干净——阿鲁科尔沁旗村庄环境整治后续巩固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干净整洁的乌兰哈达乡榆林堡村街景

  【新闻背景】

  村庄环境整治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把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维护好,阿鲁科尔沁旗按照“村级自治、乡级负责、旗级统筹”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采用集中治理、完善管理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管护机制,加强了精神文明软环境建设。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旗科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评体系,建立了“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为村庄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和天山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城乡综合管理执法机构。各嘎查村也相应成立了环境卫生自治委员会。阿鲁科尔沁鼓励各地区想办法、出妙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后续管护模式,积极探索群众既参与建设,又参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数字阅读】

  2015-2016年,阿鲁科尔沁旗连续两年按常住人口农区每人每年50元,牧区每人每年70元的标准,投入专项整治资金2300余万元,用于一次性清理村庄历史性残留垃圾。

  2013年以来,全旗各地在清理垃圾、聘请保洁人员、购置环卫设施设备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5749.33万元,清除垃圾504.63万吨,清除柴草46.6万立方米,拆除围栏圈棚55.75万延长米,清除填埋粪堆坑3.3万处,安放固定垃圾桶箱3465个,修建垃圾堆放池点687处,设置垃圾填埋点385处,聘请保洁人员279人。

  六月的阿鲁科尔沁大地绿茵葱茏、碧草如茵,无论是驱车穿梭于村村寨寨,还是漫步徜徉于林间溪畔,幸福祥和的画面尽收眼底。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不由得赞叹“真是好山好水好干净!”当地干部群众说,这一切不仅得益于“十个全覆盖”的惠民春风、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的大力推进,更是村庄环境后续巩固措施得力的生动写照。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重建设,不能轻管理。如何保持并管护好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果,做到长久惠民生,成为一段时间以来,阿旗各级党委、政府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旗上下把后续管理提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各地区形成了人人关心、户户参与、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气象。

  “契约管理”

  ——保障责权有法可依

  天山镇前岗台村59岁的老党员李秀指着自家门前的水泥路说:“这是我们的党员示范街,我的50米责任区刚扫完。”李秀还说,村里街道的卫生清洁、树木养护和秩序维护,村委会和村民都签了协议。

  前岗台村为了巩固城乡环境整治成果,保持新建成的“七横五纵”水泥路面整洁美观,分别与党员、村民代表和普通村民签订了《党员示范街协议书》、《村民代表包片协议书》和《新农村建设后期管理协议书》。这些协议书以正式合同文本的形式,规定了甲乙双方享有的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违约惩罚措施,村委会盖着大红章,村民摁着红手印,郑重其事,交给法律监督执行。

  村支书赵树峰介绍说,村庄环境后续巩固本来是件头疼的事,现在却成了村里的亮点,原因是实行了契约化,是契约的力量解决了这个难题。

  作为自治区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先行者,阿旗在实施“十个全覆盖”、村庄环境后续巩固等工作中,用合同契约来规范村务管理,把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的问题事项依法固定下来,达到了公开透明、责权清晰、执行有据的效果。

  “三位一体”

  ——构建后续管护网络

  沐浴着柔和的晨光,嗅着泥土的芬芳,记者到达新民乡东扫帚包村,家家户户、街街巷巷满眼都是劳动的人们,或捡拾垃圾,或清扫街道,或浇树锄草,虽是体力劳作,却满是悠闲自得。76岁的楚泽民说:“村里的环境好了,生活也舒心,各户都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咋还不得收拾干净的。”记者看到附近相邻也都在各自清扫,大家一边收拾,一边打趣聊天。

  不远处两条巷口标志牌上的大字煞是显眼“党员街”、“代表街”。村支书张亚祥告诉记者,这两条街属于公共区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村两委提出了“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代表我先行”的口号,这里的卫生由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起维护,不但发挥了党员和村代表的先锋作用,还给全村群众做出了表率。

  闲聊之际,远处驶来一辆电动三轮车,车身上印着“保洁服务”的字样。张书记告诉记者,带着红袖标,腰杆儿挺得溜直儿的驾车师傅叫高祥,是村上的保洁员,负责分类倾倒各户门前的垃圾桶。“乡里每年支付给我1万元的工资,保洁车是我自费购买的,能为村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自己感觉很自豪。”高祥说“配备垃圾桶、建设填埋点,雇佣保洁员……为了维护好大家的环境,乡里真是没少动了心思呀!”

  群众负责房前屋后,村里负责公共区域、乡里配齐硬件设施,新民乡村庄环境后续巩固工作,形成了“群众+村组+乡政府”三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在这其中每个主体各尽其职、各尽所能,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不落死角的管护网。

  “奖励机制”

  ——促进群众积极参与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欢快的秧歌队来到高洪全家门前,老高赶紧让儿子点着鞭炮庆祝。和村长一起在门梁挂上“卫生示范户”的标牌,老高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日前先锋乡为先进村环境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78户卫生示范户进行表奖现场的一幕。

  “搞好自己家的卫生其实就是为了自己好,有个干净的环境自己也舒服,为这事我还受到了表扬,真是没想到。”高洪全激动地说。

  据了解,先进村是先锋乡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的试点村。为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先锋乡因地制宜推出了“以奖励促参与”的工作办法。先后开展了“卫生示范户”、“文明商户”、“美丽庭院”等多项评比活动。同时组织业余文化团体定时清理村内外公共场所卫生,通过为文化团体购买文娱用品的形式以奖代补,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带动了所有群众共同进步,营造了卫生管护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旨在最终实现全乡环境净化的全覆盖。

  通过各项奖励机制的促进,先锋乡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群众的积极性得以有效激发,乡村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迈向了新台阶。

  “强化投入”

  ——确保措施落地生根

  乌兰哈达乡在后续管护上大胆地进行了探索尝试,采用PPP模式引入新组建的乌兰哈达乡红山保洁有限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保洁公司负责对全乡22个村的村庄垃圾进行统一清运,对各村保洁员进行统一培训和管理。在管护经费保障上,按照常住户每户36元的标准,采取向旗财政争取1/3、乡转移支付配备1/3、农户自筹1/3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费用。在保洁员和群众管理上,乡里制定出台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检查考核细则,保洁员由村委会和保洁公司共同管理,并将保洁员工作成效与工资挂钩。保洁公司负责公共环境卫生清扫、垃圾清理等日常卫生保洁工作,明确环境卫生目标责任,并由乡政府负责监督管理,进一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乌兰哈达乡村庄环境后续管护机制,围绕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保洁长效化的目标,建立起了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样,引进第三方保洁公司的做法在阿旗双胜镇等地也正在实施。

  “合理分离”

  ——打造牧区整洁样板

  6月18日,记者驱车行走于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镇,平坦的公路两侧,改造后的牧户庭院不时跳进眼帘,干净整洁,令人耳目一新。在乌和尔楚鲁嘎查一处三户集中的位置,记者驻足观望。最靠路边的一家,三间砖房黄墙、红顶、蓝边勾勒,很是温馨。房子东面紧挨着四间仓房,加上门前好大一块空场,很明显这是该户的生活区。紧挨着东面便是120平方米的牛棚、80平方米的羊圈、青贮窖、厕所和猪圈。生活区和生产区,用一米多高的榆木木桩拉起的围栏网清晰的分开。阿旗工商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员萨仁朝格图告诉记者,一个多月以前,这户牧民的厕所、牛粪堆和猪圈就在自家门口,牛羊猪鸡鸭都生活在一个大圈子里,卫生条件脏乱严重。后来,本着“生产生活区分离”的原则,对棚圈、草垛、厕所、猪圈、牛粪圈的位置重新进行了调整。又动员牧户完成了土墙改造、植树绿化、网围栏改造、房屋粉刷、清理卫生等工作。现在改造后的牧户庭院,既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又有单独从事牧业生产的空间,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群众非常满意。

  扎嘎斯台镇乌和尔楚鲁嘎查“生产生活区分离”的做法,只是该旗牧区“庭院改造”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阿旗针对牧区居住分散、庭院无序建设的现状,本着节约实用美观的原则,加强村庄的整体规划设计,做到牲畜圈棚、厕所、粪堆、柴草垛等划区建设,在用料选择上要与牧区环境协调统一,切实推动牧户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此种模式,现已在全旗牧区广泛推广。

  如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村庄环境后续管护工作,在阿鲁科尔沁大地同步推进。阿旗结合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制定出台了《阿鲁科尔沁旗嘎查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试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群众门前三包、党员干部包片包街、公益组织管护相结合等方式,逐步形成户收集、村集中、乡运转、旗处理的村庄环境整治模式。当前,村庄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已经形成。

  随着阿旗“十个全覆盖”和提质扩面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成果来之不易,为实现机制跟得上建设,记者在采访中,就村庄环境后续巩固长效机制的建立实施,与阿旗一些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探讨,将他们的一些想法整理如下,或许能给正在困惑中的地区带来点滴借鉴和思考。

  要加强投入指导,确保基层管护机制有效顺畅。有一个好的机制,是确保后期管护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在硬件购置和管护运行上给予资金保障。结合全旗的环境卫生管护思路,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和各地实际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从人员管理、职责任务、经费使用、考核激励、日常保洁等方面入手,统筹考虑农村牧区环境规划,形成一整套符合农村牧区实际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要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农牧民认同度参与度。只有老百姓真正地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长效机制地建立。要坚持文明先行,实施“文明提升大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村入户,引导农牧民加深理解认同、融入生活实践。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调动发挥老百姓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后期环境管护的积极性,不当看客、路人,以家庭面貌的改变促进村镇面貌的改造和提升,增强农牧民共同建设维护美好家园的意愿,提高农牧民文明素质。

  要切实建章立制,破除农牧民生产生活陋习。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制约长效机制建立的不利因素。围绕乡村“五风”问题和村庄环境“六乱”现象,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着力净化农牧区社会风气,改善农村牧区环境面貌。把维护村庄环境面貌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公约,用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改善落后的思想认识,破除生产生活陋习。各乡镇成立的城管管护执法机构,要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监管,立查立改,形成常态,逐步培育农村牧区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记者田鹏程)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中考结束,老师再见,同学再见!
抄写《蒙古秘史》抄出了艺术生意
电子公交站牌上岗 你可以“掐点”乘公交了
千人秀瑜伽 迎接“国际瑜伽日”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官方微博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职名单
• 呼市地铁一号线乌兰夫馆站今日开工
• 乌兰察布市遭受冰雹洪涝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68.7万元
• 内蒙古出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费征缴方案
• 小小跳蚤市场 娃娃练摊当“老板”
• 快来看:孩子们眼中的爸爸居然是这样!
专题推荐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高考直通车——2016年高考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