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蔡冬梅 王连英 胡日查)一行行木耳菌包整齐地排列在宽敞的庭院中。自动喷灌水管正给菌包喷淋出洋洋洒洒的雾状水滴,阳光下望去,呈现出五彩光波,煞是好看。“你看,这菌袋都长出小耳牙了,再过几天就能采摘了。”兴安盟巴彦呼舒镇党委书记王秀华兴奋地拿起一个菌包指给我们看。
“内蒙古日报社又来人了!快跟我们回‘家’去!”前不久,当记者来到兴安盟科右中旗采访时,得到消息的巴彦呼舒镇党委书记王秀华急急赶来,她坚持要带我们回“家”看看,这个“家”,就是内蒙古日报社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的帮扶点——察尔森化嘎查。
“自从内蒙古日报社帮扶以来,察尔森化嘎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嘎查的农牧民都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都把报社的人当成自家人,只要是报社有人到这里,就一定要邀请过去看看。”王秀华动情地说。
走进察尔森化嘎查,平直的水泥路,白墙红瓦的房子,整齐利落的农家院,宽阔的文化广场,琳琅满目的嘎查便民超市,绿意葱茏的远山,一派欣欣向荣的乡野美景。难以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到处土房子土路满目荒芜的贫困嘎查。
在嘎查达齐金泉的院子里,技术人员张秀红正在细心地指导齐金泉侍弄着他院子里满满排列的密植木耳菌包。“这是内蒙古日报社今年给我们引进的发展庭院经济的帮扶项目。目前先选了6户村民做示范,种植了2.2万袋,总共大约能产2000多斤木耳。按照现在每斤木耳能卖到40元的行情,收入很不错呢。”齐金泉高兴地说。
“木耳一年可以种两次,现在是春耳,过段时间可以种秋耳,这样就可以收入两茬钱。”张秀红接过话。这位特别能干的东北姑娘是内蒙古日报社帮扶工作组专程从黑龙江请来的技术员。
“内蒙古日报社的帮扶工作不仅让嘎查旧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探索脱贫致富之路,这真是我们嘎查的幸运啊!”嘎查党支部书记韩宝玉感慨地说。
说起这几年嘎查发生的变化,韩宝玉滔滔不绝。
自2014年开始内蒙古日报社帮扶察尔森化嘎查以来,扶贫工作采取“靶向疗法”,把发展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主抓手,通过整村推进养羊项目、打机电井、建设秸杆转化场、养鸡场、打造黑木耳种植基地等多种模式,争取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项目,增强贫困农牧民脱贫的自我“造血”能力。
在产业扶贫的同时,内蒙古日报社还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帮扶修建村屯路,打机电井,建凉亭、公园、文化广场,修院墙、防洪渠,粉刷房屋,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尤其是兴建了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连锁超市、嘎查办公室后,让城市文明走进了察尔森化嘎查,让嘎查老百姓享受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帮助嘎查铺路盖房修整院墙这都是小事,关键是贴心细致的帮扶让大家伙儿的观念发生了大变化。我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明白自己也要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嘎查曾经的老上访户包海青深有感触。
在内蒙古日报社的帮扶下,如今,察尔森化嘎查的贫困户由2014年的141户512人减少到15户33人。
一周后,刚刚回到呼和浩特的记者翻看手机微信时,惊喜地看到来自察尔森化嘎查的一组文图喜讯:察尔森化嘎查的无公害木耳收获了!阳光下,正在采摘黑木耳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