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传统产业难以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成为突出重围的首选项,而科技创新又是引领诸多创新的引擎。众所周知,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存在的“两张皮”问题。
喊了多年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目前可以说尚未破解,由此衍生的“怪现状”仍广泛存在于科技领域中。
现象一,每年有大批高端成果亟需转化,获各类奖项的成果层出不穷,企业急需高新技术,两头却接不上。
现象二,各种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的成果琳琅满目,一些项目获得众多“领先”“一流”美誉,但却找不到婆家。
现象三,政府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引导社会科技投入增加了多少多少倍,云云。可是“干打雷不下雨”,无成果可以转化。凡此种种,不一而举。
科技成果转化难,到底症结在哪里?应当如何破解?
第一,凡是少数人拍脑袋拍出来的科技项目,其创新平台甚至人才团队多数是不成功的。从源头上讲,不是所有的成果都具有市场转化的条件,有的差半拍,有的差两拍、差三拍,甚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有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企业自身说不清自己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方向在哪里,何谈企业是创新主体?好像一个病人只知道难受,却不知病痛具体在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医生也束手无策。换言之,我们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角色,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创新。试想,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尽管有大把的资金,他能转到农业科技创新、电子产业创新方面吗?人才与技术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科技中介组织和中介服务缺失。好像两个人找对象,媒婆没有充分了解男女双方的条件,硬撮合在一起,成功的概率必然不大。必须大力扶持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培养合格的“媒婆”。
第四,政府亟待创新服务方式。政府部门应切实从”管钱、管项目、管人”转变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方面。有关部门应尽快转变观念,为科技项目、科技人员松绑,支持“把钱花在人身上”,切实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
第五,应尽快建立科技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任何掌管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的部门,都不能主导评审。应当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交由社会第三方评估,由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