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牵头,巴彦淖尔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和乌拉特中期农牧业局参加共同完成的“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是针对我国专用肉羊品种缺乏,地方品种羊生产性能较低的现状,开展了蒙古羊杂交改良和以德国肉用美利奴为父本、细杂羊为母本的级进杂交,通过二代以上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最终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较高、适应性强的“巴美肉羊”新品种。
同时利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复杂杂交方法,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专用肉羊品种“巴美肉羊”,通过中国农业部审定,成年公母羊体重121.2和80.5千克,繁殖率180%以上。
项目采用了MAS和BLUP等选种技术,创新了育种技术,形成了“群选群育—集中连片—区域推进”的育种模式。
集成繁殖调控技术,实现了两年三产模式。形成了MOET核心群选种体系,研究了分子标记在巴美肉羊选育中的应用。
建立了巴美肉羊杂交利用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开发了1项标准、1项规程、3项创新模式,实现了国内肉羊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应用。
“十二五”期间,“巴美肉羊”新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现已形成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核心群12处、繁育群56处,2015年巴彦淖尔市已建成巴美肉羊育种园区4处、核心场8处,纯繁户251处,巴美肉羊种羊饲养量62720只,其中能繁母羊36290只,年提供优质种羊1.5万只。
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特、一级标准羊达到18200只,授配母羊120万只,平均繁殖率提高到200%,生产优质肉杂羔230万只,创产值22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