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e言 正文   
【观点圆桌会】承载乡愁的古村落该如何保护?
内蒙古新闻网  16-07-10 21:2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乡村旅游,去那里感受祖辈的生活——种植、采摘、吃农家饭,回归自然,追寻人文原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观点1  别用眼前利益算计古村落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乡情乡愁的寄托。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可真正做起来,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古村落面临两种境遇: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村落,无力修缮那些历经风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交通便利的村落,被人圈起来当作旅游开发的摇钱树,遭受“开发性破坏”,大量古村落正在消失。

  不能变现的就弃之如敝屣,能变现的就一拥而上地盲目开发,搞“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式的疯狂造街,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本真,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看似不同的方式,其内在逻辑思路是一致的:用“经济”眼光打量古村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保护”。

  古村落最重要的属性是文化属性,短期内也许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却可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瑰宝。那些仍沉迷于大拆大建、陶醉于眼前利益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放着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去珍惜,放着珍贵的古村落不去保护,等到幡然醒悟,定是悔之晚矣。

  改变各地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不均衡状况,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推动,也需要各地转变发展思路。但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总拿眼前利益算计古村落,让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断层,更不要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许落空,让后人生发“何处再寻古村落”的悲叹。(李思辉 据光明网)

  观点2 切莫遗弃古村落这个“活化石”

  用疯狂造街来代替古村落发展,首先就是缺少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体现的是急于求成的错误观念。一些地方甚至以建设新农村为借口,彻底否定了古村落文化,毫不保留地将带着历史和文化的古村落“大墙”一夜推倒。这些做法,从长远来看,是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也是破坏和摧残了古村落文化,更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得不偿失的做法。

  对待古村落的发展态度,体现着对待农村的发展态度,更体现着对待社会的发展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种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是不能丢弃的农村之魂,它源自于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农村的发展应该以带有文明、文化和历史特性的古村落为圆心作图,不管圆画的如何大,“圆规”的这一脚必须定住、定稳,保证不脱离圆心。

  保护古村落是对乡村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如何保护?如何建设和发展?这是一个考验地方执政者智慧的难题,也是一个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发展日益加快、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尤需我们用稳扎稳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好古村落文化,既要敢于大胆创新,又要不忘乡土文化,以坚守和创新两种精神,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撑起一片天空。(马烨 据人民网)

  观点3 精细是古村落“活血化瘀”之良药

  古村落是民间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效组成,保护得力才能留住根脉,让乡愁绵绵不绝。然而古村落的修复并不能一蹴而就,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郑卫的话来说,古村落保护需精一点、细一点,从规划开始就不妨慢一点。如果只是随意拼凑、或是用“万金油”式的村落规划以不变应万变,终将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

  古村落保护精一点、细一点告诉我们,古村落保护不是一个框,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该村围绕乡村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整体规划,按原建筑轮廓,修复已破败的院落,拆掉违章搭建,并“变废为宝”地将余下的瓦片、砖块拿来铺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乡村美不美,不是看盖了多少新房,而是看有没有特色。

  古村落保护慢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古村落的保护要做好特色文章。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复、保护古建筑,最根本是保护住了乡情、乡愁、乡村的纹理,我们只有步子走得慢点,少点“模板”发展,忌讳盲目贪大求洋,让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更重视“人”与“文”这两个因素。精一点、细一点、慢一点,这样保护古村落,才能避免犯好心办坏事的错,才能为留住乡村的文明历史根脉舒筋活血。(闻楠 据中国文明网)

  e针见血

  @石琼: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原本宁静的村落充满了喧嚣,有的民族村寨逐渐成为徒有其表的商品卖场,丧生了原生态的美。慢慢地,谁又会来这里寻觅乡愁呢?

  @活的水墨画:如今一些古村落犹如珠玉蒙尘,一旦采取一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保其原色,增其亮色,就完全可以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苕溪渔隐: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只是被动地修复,而是要与古村落开发、提高村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为古村落重焕生机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寒门“贵子”感恩讲述:有爱就有未来
内蒙古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金桥落地 300多家本土企业在线淘金
放假之前上堂安全教育课
风情风物摄影作品展现民族艺术魅力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亮丽内蒙古 美丽乡村行
• 布小林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党组会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两个《条例》
• 内蒙古进入“烧烤”模式 局地温度高达51摄氏度
• 禽兽五旬男连续5年强奸妻侄女
• 2016年高考考生七月考试历公布
• 王波主持召开自治区安全生产紧急会议
• 我区争取2016年退牧还草工程任务和资金2.6785亿元
专题推荐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高考直通车——2016年高考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