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拐区通用航空项目鸟瞰图。

法国某航空公司来石拐区调研。彭志强摄

石拐区喜桂图新区街景。彭志强摄

五当召的春天。何少华摄
五当召畔,松柏环抱;喇嘛河边,清流淙淙;菩提园、丁香谷、樱桃湾、刺梅沟色彩斑斓——盛夏,位于大山深处的包头市石拐区天蓝、地绿、水清、气净,吸引各方人士纷至沓来。
7月初,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初赛暨内蒙古第三届“喜桂图”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在石拐区举行,500多名选手聚集于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创业氛围引来诸多赞叹。
“我们已初步建成包头城市后花园。”此间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石拐区委书记雪松坦言,我们利用优质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清爽的气候和五当召特有的历史文化,同步推动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运动休闲、生态+养老养生”等新兴业态,推进生态产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在石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富强的办公室,醒目位置摆放着一张照片:蓝天下一架低空域飞行的飞机展翅欲飞。高富强介绍,我们的通用机场项目不久前已获自治区政府批复核准,标志着这一规划总投资34.23亿元的项目及产业链进入工程施工阶段。
高富强介绍,以旅游与历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石拐区倾力打造以五当召5A景区创建为龙头、通用航空产业和大青山影视文化创意基地建设为两翼、动态火车旅游观光走廊和花舞人间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通用机场项目标志着这座“百年矿城”的全域性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成型。
喜桂图
“有密林的地方”实至名归
石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在6000年前即开始有人类活动;这里有战国时期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这里有敖包山原始森林;这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当召。
石拐区,还是一个缘煤而建、依煤而兴,却也因煤而衰的传统资源型独立工矿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就有当地居民开始掘煤燃火,揭开了石拐——即大青山煤田开采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石拐作为包头市的矿业城区,为钢城包头重工业发展提供能源支持,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但是,长期的开发使得石拐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依附在资源上的地区和人们,当煤渐趋枯竭时、生态环境被严重透支时,接下来该如何自处,即地区发展和人们生活,靠什么?
2011年,石拐区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摆在城市面前。
于是,石拐区调整确立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的发展定位和“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的发展路径,即以包头——石拐一级公路为主轴,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3个核心区互为补充,裂变发展。
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意为“有密林的地方”。重现当年景象是石拐人心底的梦,“生态立区”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
7月,延脑包公路在大山中穿行,放眼望去,绿漫青山。新修建的包头至石拐一级公路高标准绿化,近50公里的绿色长廊横贯石拐区。
为筑牢生态底色,石拐区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持续实施围封禁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大青山南坡绿化、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石拐区终于实现由“黑”到“绿”的嬗变。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7万亩降低到7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9%增加到33.4%,位居包头市第一,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创新性地进行生态建设,石拐区让绿化与文化深度融合,为北方地区的生态建设做出有益探索。石拐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打造资源枯竭区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引种适合北纬40度物本带上种植的70多种草木本植物,其中内蒙古地区少见的宿根花卉就有50多种。石拐区开始打造樱桃湾、丁香谷、桃花源、黄刺玫湾、榆叶梅沟等多彩通道,保护白桦、杜松、山榆等古树名木,逐步构建“美化、彩化、香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
沿着沟谷,曾经遍布焦化、冶炼、洗煤、采砂等小企业,河水干涸了。如今,上百家小企业全部被关停,溪水重新开始流淌。同时进行的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工业园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都彰显着石拐区“生态立区”的决心。
每年春天,一批批义务植树的队伍纷至沓来。石拐区将文化旅游、劳模示范、亲情培育与植树造林有机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一片片“祈福生态林”“记者劳模林”“快乐成长林”“爱情甜蜜林”“和谐家庭林”和“健康长寿林”遍布山间。2013年以来,还投资近亿元在五当召景区种植樟子松、油松、侧柏、丁香等60多万株。
今年,石拐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林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
五当召
“草原上的布达拉宫”换新颜
沿包石一级公路行进1个多小时,就可看到五当召仿佛一朵洁白的莲花,盛开在大青山腹地。重叠巍峨的白色庙宇,金碧辉煌的殿阁,碧波荡漾的涤心莲池,更有松柏葱郁四周相伴,五彩经幡随风舞动。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名“广觉寺”。后逐步扩大规模,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群,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被认定为是包头文化资源的制高点。
五当召被称为“草原上的布达拉宫”,如今正在进行5A级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祖国北疆的“祈福圣地、文化宝藏”,五当召即将呈现出恢宏的气势和博大的韵致。
石拐区规划总投资20.4亿元,围绕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五当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张品牌进行基础设施、重点文物、庙宇保护恢复及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传统景区开发建设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增加了佛教文化和生态建设2个要素。项目完工后,五当召景区规模和设施将得到极大提升和完善,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研究、禅修体验和祈福吉祥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
而未来的五当召,将向着“一区、两点、三环、四线”发展:一区是指召庙核心保护区;两点从南向北为两个重点,南面以文化展示中心暨游客中心为重点,北面以吉忽伦图敖包山为保护利用重点;三环分别是内环五当召祈福之旅,中环五当召结缘之旅,外环民族风情之旅;四线是南北走向的四条线路,也是可供游客游览的四条线路,包括西沟民族风情线、庚毗沟宗教文化线、东沟养生禅修线、五当沟民族表演线。
石拐区挖掘五当召文化旅游资源的努力,让“阴山古刹”五当召获得从未有过的瞩目。2015年9月,中国·五当召文化高峰论坛吸引了近百名国内文化旅游专家学者、景区负责人和50余家媒体齐聚喜桂图,共同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五当召文化力量诠释”主题,塑造五当召文化旅游品牌,提升五当召及包头市文化旅游形象。
论坛期间,石拐区集中举行了五当召嘛呢祈福、全国摄影大赛、文艺演出、签约挂牌等各项文化旅游活动。还举行了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五当召修学旅游目的地”授牌仪式、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共同成立的“促进佛教景区旅游投资与消费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签订内蒙古大、中专院校与包头市五当召景区管委会签订建立“内蒙古五当召文化旅游实训基地”协议等。
五当召特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让五当召日益声名远播。
“两翼”
筑起文化旅游大格局
在石拐区境内,保留了百年煤炭工业特征,清末、民国、抗战、文革时期的苏俄建筑、老火车站、矿山设施、民居旧址遗存等人文资源积淀深厚,极适宜拍摄各个年代题材的影视剧和发展特色旅游业。这座百年矿城俘获了无数影人的心,多家影视公司先后在这里取景拍摄了《骑士荣誉》《立春》《守候》《天亮了》等影片。
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石拐区打造集生态、旅游、体验、影视、创意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2015年,石拐区与北京电影学院、深圳市迪威恒兴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包头——北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北京电影学院资源优势和石拐区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国际一流的涵盖影视创作、策划、拍摄、制作、发行、版权交易、人才培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链中心。如今,大青山影视基地进入全面招商和打造期。根据设计,主要包括“百年中国建筑群落区”“武戏区”“军事体验娱乐”“蒸汽机车动态旅游”等13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功能区。
2016年6月14日至1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文化部主办的2016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洽谈会在北京举行。在洽谈会的主题论坛——“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论坛”上,石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富强作了题为“包头——北影国际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青山影视基地”的推介,与会嘉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次论坛进一步扩大了大青山影视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招商引资合作,推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奠定了基础。
挖掘区位和山地等比较优势,石拐区探索发展低空域航空运动,启动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建设项目。
石拐区通用机场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规划用地面积5436亩,主要规划建设五当召通用机场和配套设施、国家航空体育项目基地、航空水世界项目、航空工业飞机配件和整机组装生产等配套项目,将开展低空域航空旅游、航空体育、航空作业、航空快递、航空物流等业务,将形成通用飞行服务、私人休闲娱乐飞行服务、飞机托管服务维修、零部件供应和飞机整体制造等通用航空产业链,填补了自治区民营通用航空产业链空白。
“百年矿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石拐区推进战国赵长城、汉长城遗迹保护性开发,启动建设总投资8亿元的“嬉戏谷”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在新区东侧,成都希望集团和深圳泰尔集团联手投资36亿元打造的占地5000亩的“花舞人间”主题文化公园,沿丘陵和山地,别墅、花圃、草坪、林间小路显露出天人合一之美的设计建设理念,人与自然亲密接触,休闲商居浑然一体。
发展旅游,想要游客来,首先路通了。投资8.9亿元的包石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投资2亿元的石拐至五当召二级公路完工,贯穿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和五当召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主轴全面畅通。
当前,石拐区转型发展迎来春天,相继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示范区,为影视基地等旅游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