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旱灾之后的思考
内蒙古新闻网  16-07-25 16:09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今年,赤峰市遭遇严重旱灾,农牧业生产用水窘迫。旱魃为虐,再次为赤峰人敲响警钟。在干旱愈演愈烈、水资源急剧匮乏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走出天干地燥,迎来一碧千里?

  旱灾之后的思考

  曾几何时,广袤的赤峰大地,每条河都浪花飞溅,水流潺潺;每口井都泉水充盈,取之不竭;每块田都一片湿润,生机盎然。然而近年来,赤峰市水资源却每况愈下,日渐匮乏。今年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仅4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2%,其中北部旗县平均降水量为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以上;南部旗县区平均降水量为5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7月上旬气温同比异常偏高,雨量偏少。全市因干旱未播面积115.8万亩,农作物受旱面积875.5万亩,占农田播种面积的43%,其中重旱386万亩,干枯201万亩;牧区草场受旱面积3838.5万亩,且60%以上牧草面临干枯死掉。全市有18.95万口人、66万头只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抗旱水源缺乏是制约赤峰市抗旱工作的主要因素。全市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为4.49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2%,比去年同期偏少0.577亿立方米。全市84座水库有36座干涸,18座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主要河道来水总量明显偏少,除西拉沐沦河有水外,老哈河等主要河流仅上游河道或部分区间有少量来水,干涸、断流的河流占河流总数的九成以上。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8376眼机电井出水量不足或吊空。

  一片片龟裂的土地、奄奄一息甚至枯死的庄稼,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干旱等因素引发人畜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匮乏,我们怎么办?是家搬人走、逐水而居,还是植根塞外、改地换天?诚然,逃避不是出路,放弃愧对子孙。直面十年九旱、长期干旱现实,还农田、心田两滋润,还大地一片生机,是全市人民的渴望和梦想。

  思考一:赤峰市水资源匮乏的主因有哪些?

  水资源急剧匮乏,旱灾频频来袭,究其原因,既有天灾,也有地害。从降水量、地表水径流量、工农牧业水开发利用量特别是工业用水量大量增加来看,都不难得出结论:赤峰市水资源日益匮乏,自然干旱、地下水无序开采是主因。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过度开采地下水致地下水资源奇缺现象;不难发现一遇干旱就打井、盲目扩大水浇地面积,致使井越打越深、水越抽越少现象;不难发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污水处理能力弱致中水不足而大量耗费弥足珍贵的地下水现象;不难发现公民节水意识薄弱而随意浪费水资源现象……

  上述现象发生原因多属人为因素造成。君不见,除水利部门建设项目坚持“卖炕席睡土炕”不消耗地下水资源外,其他多个部门在项目实施中均有向地下索取水资源工程之内容。毫无疑问,这种管水的不打井、打井的不管水即“多龙治水”局面,必然使地下水无序开采变本加厉,直接影响水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高耗水工业项目频频落地,且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高,也是水资源掠夺性开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一叶障目之举,换来的必然是大自然无情报复;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开采不经申请和审批,导致开采无序、机电井布局不合理,一些农民甚至随意打井卖高价水发干旱之财。凡此种种,都是水资源急剧匮乏的人为因素。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遏制水资源匮乏现象就是一句空话。

  思考二:根治水资源匮乏的良方是什么?

  市有关部门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限制在可开发范围之内,不能不计后果无限开发。各类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既满足近期资源需求,又不能影响对水资源的长远需求。因此,在应对水资源匮乏工作中,尚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特别是一些水资源开采使用方面的“沉疴”、“顽疾”,须下猛药治疗。

  首先,控制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乃第一味良药。一要实现工业不用或少用地下水,以水资源量规划发展工业项目,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和社会其他行业取用地下水数量,走以水定发展、以水量定产业的路子。二要实现农业灌溉尽量减少采用地下水,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推广诸如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及管灌、喷灌、滴灌、潜灌等节水技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应停止或减少新打机电井增加水浇地项目,新增机电井应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和高效设施农业。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效增加地下水源补给。

  其次,建立全市水资源分配机制,乃第二味良药。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旱季多用地下水、丰水期多用地表水,高质用地下水、低质用地表水或中水,并做到统一调配、合理调度、优势互补。根据工业用水稳定性强、农业用水季节性强之特点,实行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统一管理,将质量高、水量稳的水资源调剂给工业,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供给农业灌溉之用,使水量水质、供水排水均实行统一管理。

  再次,加大工业用水管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力度,乃第三味良药。仅以污水处理为例,城市供水的污水转化率一般在80%,经收集处理后,有70%再生水可再次循环使用,通过污水回用使城市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此外,易地调水、实现水资源互补也是应对干旱和水资源匮乏的良策。

  思考三:“3661”工程是应对干旱危机的一把“神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赤峰市已采取诸如实施“3661”工程,启动应急响应、合力救灾等一系列举措应对干旱灾害,特别是年初市委、政府提出并实施的“3661”工程,更是应对干旱危机的一把“神器”。“十二五”时期,赤峰市实施了以高效节水农牧业为主的“1571”工程,全市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仅以玉米膜下滴灌为例,建设面积就达522.4万亩,连续四年助推全市粮食突破百亿斤。毫无疑问,“十三五”实施的“3661”工程,更加突出走“以水定粮、以草定畜”等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型农牧业路子,是“1571”工程的延续和升华,是从根本入手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创新之举。实施“3661”工程必须在以水定发展的前提下,走高效节水之路才能顺利进行,进而实现良性循环,每一项任务指标均应是高效节水和涵养水源的“蓄水池”,而不应是一台“抽水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万民之命系于耕,万世之利系于水。实现“3661”工程目标,正视水资源危机现状、破解干旱难题乃当务之急。

  干旱再次敲响节水警钟,保护并合理使用水资源刻不容缓。全市人民正翘首期盼:出严格执法“组合拳”,踢合理利用“连环腿”,猛药治理水资源使用之顽疾,方可击退旱魔,再现生机。毕竟,在水资源出现危机情况下,保护并合理使用水资源功在当代、荫及子孙。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赛车在戈壁滩驰骋
汽油价降了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七届旅游那达慕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开幕
公益劳动需要你我他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视频】相聚内蒙古 再叙战友情
•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将于7月26日举行
• 我区收藏家淘到美国制地图:标明南海属于中国!
• 内蒙古叫停门诊输液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