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中国的“精气神”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傅锁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提,并且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提到更高地位,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和“三个自信”的内在关系,极大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自觉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牢深厚的文化根基,打造坚固的底色。这就是总书记所讲的“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界定,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再强调,也是对当前客观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意识形态上搞“去马克思主义化”,在政治制度上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而刻意贬损革命传统文化的明确回应,也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底气和能力的提升。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各有其独特内涵,而文化是其中最深层次的东西,道路、理论、制度能否自信和坚持,与“文化自信”息息相关。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坚定不移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直面现实挑战、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