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正文   
【焦点】微商无处不在 微信变“危信”?
内蒙古新闻网  16-07-29 10:47 打印本页 来源: 正北方网  
 

  街头扫码赠礼品有隐患市民参与需谨慎

  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称,参加了街头的扫码免费赠礼品活动后,频繁收到广告短信或电话。

  扫码得礼品注册需填个人信息

  前几日,记者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发现,多个商家在校内开展扫码免费送礼品活动,只要扫描KT板上的二维码关注该商家公众号,就可以领取免费礼品,礼品多为商家的促销商品,以方便面、咖啡、牛奶、饮料、饼干等食品为主。

  无独有偶,昨日,记者在中山西路的地下通道里发现,在电动扶梯口处有两三个人也在开展“扫二维码免费送宠物”的活动,不一会儿小小的摊位就围满了人,有的忙着拿手机扫码,有的在挑选自己心仪的小动物。随后,记者也拿出手机扫了KT板上的二维码下载了一个APP后发现,这是一个借贷平台,需要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以及注册、登录、验证和绑定银行卡等。

  家住内蒙古师范大学家属楼中区的珠拉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就参加了这样的活动,“扫描完二维码下载了APP,并填写个人信息,之后我就频频收到借贷方面的各种广告信息和电话。”这时珠拉女士才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因参与扫码免费获赠礼品的活动泄露了。

  谨防银行卡遭盗刷

  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咨询了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大学路支行的王经理,她告诉记者:“街边扫码很常见,参与扫码的人也很多,但是针对需要下载、登录APP或点击链接绑定银行卡免费赠礼品的活动,市民需谨慎小心,很有可能发生获取个人信息后再利用某些手段盗刷银行卡现金现象。如果之前有参与过类似的活动,建议立即删除链接或把绑定银行卡里的现金转账至其他安全账户。”针对近来网络传言有个别信贷平台利用用户信息开办“人头贷”现象,王经理表示:“网传的‘人头贷’现象不会出现,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要求储户必须本人持银行卡和身份证方能办理,不会只凭其提供的姓名、卡号、身份证号来办理业务,但是不排除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和一些科技手段盗刷银行卡资金。”

  赛罕区公安分局大学西路派出所的崔所长提醒广大市民,“为了保险起见,不要盲目参与扫码活动,不要随便、轻易点击或下载相关链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若有银行卡遭盗刷,要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内蒙古晨报》赵慧阳)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快来看高校健身气功比赛
准备出征
共舞未来
温情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内蒙古局地将有大暴雨!小伙伴们出行要注意!
• 赤峰市出现入夏以来最强降雨天气
•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七届旅游那达慕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开幕
• 王君会见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一行
• 内蒙古纪委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 7盟市35旗县200万人受灾 内蒙古启动旱灾救灾应急响应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