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汲取精神食粮的方式,不必为这种阅读方式担心。我反倒更加担心现在纸质书越来越厚,有价值的内容却越来越少。”书博会期间,包头市本土作家张海斌接受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专访时坦言。
作为包头市博物馆副馆长、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海斌花费近30年的时间挖掘和保护这座草原钢城的历史文化。在这一历程中,他读书立著,在阅读中汲取营养,也在吐故纳新后沉淀精华。
张海斌(曹桢摄)
张海斌的阅读习惯,始于小时候父亲讲的睡前故事。也是从那时候起,张海斌渐渐对历史萌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张海斌成为包头市的第一个考古科班生。工作以后,他参加了包头市召湾汉墓和燕家梁元代遗址及重庆三峡伍家湾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或墓葬的发掘工作,其中2006年燕家梁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主编了《美岱召壁画与彩绘》、《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包头文物考古文集》、《包头老城》、《包头岩画》、《固阳秦长城》等书籍,其中《美岱召壁画与彩绘》获得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最佳图录”。
工作的忙碌,不允许张海斌还能像年轻时一样大量阅读和工作无关的书籍。近期五当召举办了一次精品文物展,张海斌为此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包括明清时期内蒙古的历史、宗教的发展等,希望从大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五当召。经过几个月的阅读积累,张海斌发现,很多曾经被认定的事实都被推翻。
张海斌一直有个念头,希望用自己的积淀,完成一部全面介绍包头历史的著作,内容一定要有可靠的依据,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可以向大众普及,就像小时候他从父亲口中听到那些故事一样,让每一个人都能读懂包头。
抛开工作,张海斌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如今被一些读者列为“最难读下去”的马尔克斯作品,张海斌从大学时期就爱不释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张海斌最为推崇的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能推断哪篇作品当年能获奖,结果往往不出其左右。
如何认定一本书是好书?张海斌的标准是“和自己有共鸣”。青年时代读的马尔克斯、陈忠实的作品,都引起他的共鸣。如今在专业领域钻研,能说出自己想说而未说的、能为自己答疑解惑的书,都是张海斌眼中的好书。
前不久,张海斌重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温故而知新,这一次的阅读感受,不同于青年时期的第一次阅读,带给他更多的感动和新的认知,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生活经历。张海滨说,曾经以为有些事可以永远被记住,但在时间的冲刷下,现在只有零星的印象,后悔当初的大好时光被浪费掉,没有拿起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也在不断被刷新。尽管家里有3000多册藏书,张海斌对于电子书也并不排斥,“读书不应该受到方式的限制,在保证健康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读电子书未尝不可”。对于“碎片化阅读”,张海斌认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顺应。忙碌的人们能通过“碎片化阅读”汲取精神食粮,也是一件好事。
让张海斌有些担心的,反而是越来越厚的纸质书。“书越来越厚,有价值的内容却越来越少。作者总是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拿来用,很少去原创。”张海斌觉得,如何将知识升华、普及,是现在的创作者需要琢磨的事,也是他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借着举办书博会,吸引更多的包头市民能够关心包头文化,关心读书,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气质。(曹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