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房变砖房、土墙变砖墙,看上了数字电视,喝上了安全水……“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牧民享受到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带来的便利。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如何使用好、巩固好建设成果,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成为摆在基层面前的一道考题。
“以前办年审要到区社保局,我这么大岁数,排队下来,腿都站不住了。现在,所有手续在便民综合服务大厅就能办了。”红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78岁的史凤华没出村就办理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年审,想到前几年办理年审的困难,史凤华感慨良多。
“十个全覆盖”工程解决了西水地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的实际问题,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市民的服务,做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该村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理念将原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改造升级,建设了“一站式”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将农业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服务工作全部纳入大厅管理,为村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还组织村民开展广场舞、秧歌、评戏、健身操等文艺演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西水村有10余支秧歌队,村民打麻将、赌博的少了,过日子的劲头更足了。社区服务中心已经成为西水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在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每天太阳还没升起,村民张林就已经身穿着橙色环卫服开始在村里的主干道、广场等公共区域内忙碌起来。
“以前这些道路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通了水泥路后,路好走了,咱可要维护好啊!”张林是村里聘请的专职保洁员,他每天早晚负责清扫雷营子村划定区域的街道和广场。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喀喇沁旗各村、居民集中点和道路两侧的“三坑”“四堆”明显好转,“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成为历史。为更好地巩固建设成果,喀喇沁旗各镇成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和村环境卫生理事会,实施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和卫生保洁员制度,并在每个自然村设置1人对组内义务责任担当区和公共区域卫生进行监督。对卫生先进村进行奖励,对卫生保持不好的农户张榜批评,对拒不整改的进行处罚,并列入黑名单。
由建转管,建立健全“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和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确保工程长效惠民。如今,喀喇沁旗各乡镇、行政村普遍建立了相应的长效管护机制,配备了村级管护人员和卫生保洁员,通过上级部门配套、村民自筹或其他方式,保证了管护人员、巷道保洁员的费用开支和报酬,使基础设施和卫生保洁长期有人管护。喀喇沁旗还安排专人对农村安全饮水、便民服务、文化、卫生、连锁超市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进行了管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设施功能完好。各村内公共绿化由专人负责养护管理,定期组织技术业务培训,村庄道路两侧、公共场所、房前屋后等具备绿化条件的地方做到了应绿尽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包塔娜李文明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