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中国美丽乡村礼赞 > 美丽乡村展示 正文   
体味新农村 回归“慢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16-08-16 17:2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体味新农村 回归“慢生活”

  ——记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黄花滩村  

  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黄花滩村,以其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和地道的内蒙古农村风情“农家乐”著名,宽敞明亮的小院整齐划一,镶嵌在连绵肥沃的农田里;淳朴的乡村民风,浸润了灵秀之气,蕴藏着它特别的韵味。如今的黄花滩村是村容整洁、村貌靓丽、富裕和谐,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来到黄花滩可以远离城市里的喧嚣和紧张,放慢心态,回归慢生活。

  一、基本情况

  百灵庙镇黄花滩村地处百灵庙镇东南,省道104线东侧,距百灵庙镇仅有8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空气清新,旅游资源丰富,被喻为百灵庙镇的“后花园”。黄花滩新村总面积约3.5万亩,以蔬菜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下辖2个自然村,2个养殖园区,共有水浇地2240亩,其中园区水浇地850亩,周边草场5800亩,居民182户、524人,其中呼特乐山丹园区30户,大林场园区20户,以奶牛养殖业为主,人均耕地面积4.3亩。

  二、发展理念

  (一)科学定制,明确自身定位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特点,通过认真调研考察,确立以“慢生活”为主题的旅游理念。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现实问题,同时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黄花滩村以独特的“慢生活”为切入点,打造一个有特点、有亮点、有卖点的休闲旅游基地。做到“慢走、慢看、仔细听、回味生活,回归真我”的旅游目的。

  (二)以全新模式激发产业活力

  黄花滩村将规模开发作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建立“订单式”农业新特点,借鉴网络优势,从过去的自种自卖转变为从村民手中订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个性化”农业产业特色。通过与美团等大型服务性网站建立合作机制,以“网购”“团购”等新型营销模式销售村内农副产品,并依托合作社进行统一供给货源,形成营销一体化合作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三)以科学管理提升产业水平

  以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协会为产业带动,农民负责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农家乐承担着来村游客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主要接待任务。专业合作社聘请内蒙古农大教授培训和指导观光农业项目的种植和管理;从村民中选拔、培训服务员,集全村之力,打造精品乡村餐饮服务。如今,黄花滩村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和独具特色的餐饮、细致周到服务获得了前来参观游玩游客的一致好评。

  三、新村特色

  地处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主会场正南1.5公里的黄花滩村,依托区位和生态优势,整合区域优势,建成了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型特色村。

  一是整合集体优势资源。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依托,结合村内北虫草特色种植,形成“游览观光型”农业新思路。通过游客体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农家乐休闲娱乐这一旅游自然优势,建立产业合作社及分散销售点,将村内特色种植品种:北虫草、杏鲍菇等特色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对外营销,形成自产自销型便捷农业渠道,使村内农民足不出户便可解决产销问题,形成产业链式发展模式。

  二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通过深挖村域两个自然村产业优势,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形成以黄花滩新村、南营所园区为整体的“区域化产业分区布局”。充分利用资源,结合特色农业种植、奶牛养殖、游牧文化节等资源特点,形成集吃、住、游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趋势,形成农业产业休闲化的逐步转变。

  三是扎实打好环境基础。2014年,按照“十个全覆盖”的要求,百灵庙镇争取多方支持,大力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便民连锁超市1家;硬化主街道3公里,巷道6500平方米;安装中国结装饰灯34盏,十二生肖铜首相灯柱22盏;栽种金钱榆、松树等500株;新建1.2万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并进行绿化,配备健身器材5套;建起迎宾牌楼,改造墙体造型160米,美化墙体700平方米。新建720平米活动阵地1处,是集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和卫生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发展,旅游文化的逐步丰富与提升,静谧怡然的农区环境成为了市民放松休闲的全新选择。它的静谧和绿色完全契合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并通过近年来逐步提升的消费品质,不断引导着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游”农家、“品”农家,在静态中实现消费者的“乐”。如今的黄花滩村在诗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氛围下,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品牌,正在乘着休闲乡村发展的东风,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