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焦渴的阿鲁科尔沁草原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透雨,大雨给万里草原带来无限生机,也让忙碌了几个月的蒙古汗廷文化园建设者有了瞬间喘息的机会。
“这场大雨对提高园区树木成活率太重要了,虽说对工程进度有影响但问题不大,我们已经完成投资2个多亿,完成工程总任务的50%以上,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园区将正式开园迎客,那时,神秘的《蒙古族汗廷音乐》一定会响彻草原,成为国内外游客终生难忘的最美乐曲。”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文化园建设副总指挥、罕乌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纪春龙对记者说。蒙古汗廷文化园是阿鲁科尔沁旗投资5亿元打造的一处占地2548亩,集蒙元文化展示、汗廷音乐大型演出、手工艺产品展示、森林公园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
1984年,《蒙古族汗廷音乐》曲谱文本资料在阿旗境内的根培庙被发现,经专家学者多方考证,该文本资料与北京故宫留存的乐曲属不同版本、同类乐曲,是蒙古族汗廷音乐原始版本,该发现填补了蒙古族宫廷音乐在蒙古汗廷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消息引起国内外历史界、考古界、文艺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该旗将“蒙古族汗廷音乐”的复原、传承工作列为全旗重点项目之一,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制作乐器、道具和服装,并组建了国内唯一一支能够演奏蒙古族宫廷音乐的正规队伍——蒙古汗廷乐队。乐队自成立以来,先后赴台湾、河北、呼和浩特等地参加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宣传推介专场演出等演艺交流活动10余次。《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内蒙古日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内蒙古卫视、凤凰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相继对蒙古族汗廷音乐进行宣传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8月,《蒙古族汗廷音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蒙元文化发祥地的阿鲁科尔沁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记录该旗阿日奔苏木蒙古族百年婚俗的《阿日奔苏木婚礼》及体现蒙古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同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二五”时期,该旗累计用于文化事业资金达900余万元,争取上级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该旗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人,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4人,该旗已经成为赤峰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