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六集纪录片《一带一路》开播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片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呼和浩特市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提高首府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国内影响力,观众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董杰博士认为, “一带一路”,应该是沿线各国共享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并非要恢复这些古代贸易线路,而是要建设一个我国与沿线国家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国际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单向的“走出去”,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一定要重视软联通,就是要重视语言、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民心相通非常重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内蒙古“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的战略定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发展之路、共赢之路、融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为呼和浩特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呼和浩特自古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津,更是草原丝路的最为重要的节点。呼和浩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聚焦。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呼和浩特要根据自身民族文化优势,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如中亚地区和穆斯林国家。第二,清单。“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对方,共同进步。呼和浩特有自己的传统优势技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大量的技术需求,列出自己的优势技术清单和对方需求清单,在输出优势技术的同时,造福世界。第三是统筹合作。利用呼和浩特首府优势,将自身“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如京津冀、宁夏沿黄城市群建设相统筹,寻求与银川、张家口等城市的合作。第四是智库。充分利用首府高校和人才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和高端论坛。第五是要宣传。大力推进舆论宣传,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呼和浩特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娜认为,纪录片《一带一路》以宽阔的视野,多角度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拍摄,纪录片真实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向世界提出充满东方智慧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这是中国气魄,与发展中国家全覆盖合作以及向外输出的技术、人道主义援助,都彰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中国方案即“一带一路”是人脉相交之路、是世界万通之路、是绿色之路、是健康之路、是智力之路、是和平之路,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中国调动、扶持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对呼和浩特市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人文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从历史看:呼和浩特是万里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有两条线,向北:由呼和浩特途经恰克图到欧洲;向西:由呼和浩特途经乌鲁木齐到中亚。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长城内外,无论物质文化交流,还是民族融合,边疆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带一路”无论是对呼和浩特的自然和文化都是一种追忆,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从现在看: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的中心,呼和浩特是华北、西北向北延伸必经的城市,毗邻北京、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通往俄罗斯、蒙古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节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有基础,是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口岸指挥中心所在地。因此呼和浩特市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政策,一定能把呼和浩特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托县气象局员工杨勇认为,世界需要联通、发展、融合、理解,所以“一带一路”规划应运而生,发展刻不容缓。“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其中心思想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对呼市而言,呼市已经形成了融入“一带一路”的基础,接下来就要发挥地缘优势,取长补短,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步伐,吸收先进经验,实现首府的跨越式发展。(记者苗青)